古代的流放之地,各个都让人望而生畏。

说起“流放”,想必很多人都熟,凡是跟古代皇室有关的影视剧中,多少都有出现跟“流放”有关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放是古代刑罚中很严厉的一种惩罚;凡是被判处流放之刑的人,将会被押往偏远的地方,这些地方通常人烟稀少、天气恶劣,路途特别的遥远。

有一部分人,由于无法忍受一路上的艰难跋涉,甚至都到不了流放之地就死在了半路上,可见这流刑的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路途遥远并不是真正令人恐惧之处,流放之地才是真正的折磨人。

那么,古代的四大“流放”之地,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说不定你的家乡榜上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幽州(上古时期的流放之地)

早在尧舜禹时代,流放之刑就有实施。《史记·五帝本纪》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

这里讲的是上古时期的大尧将共工判以流刑,流放到“幽州”;这也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放的案例,幽州也成了最早的第一个流放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幽州是古代的行政划区,在如今的中国地图之中,并没有幽州的这个地方。据《尚书》一书中有关于幽州的记载,大致就是在现在的北京、天津和辽宁一带。

上古时期,这些地方有着极北寒地之称,整日天寒地冻,是有名的不毛之地。当时的古人衣不蔽体,抗寒能力极差,怎能忍受这般恶劣的天气,但凡被流放至此,恐将是难逃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陵(湖北房县)(规模最大的流放之地)

房陵,即现在的湖北房县,这里远离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因境内山林遍地,常年高温、湿气重的气候,常年居住于此的人极容易生病,被古人成为“瘴痍之地”。

从春秋战国开始,到北宋时期,据不完全的统计,这里曾有几十位皇帝贵族被流放至房陵,达官贵胄更是数以万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时期,嫪毐与太后的丑事,有4000多人备受牵连,全部都被流放至房陵。

公元前235年,宰相吕不韦,被秦始皇举家流放至房陵,其苦痛之处难以坚持,吕不韦还没能达到流放之地,在半路之上饮鸩自尽,留下妻儿一家小老也饿死在了荒山野岭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赵国被灭后,赵王及一些大臣被流放于房陵,在深山之中度过了余生。自此,房陵似乎成了皇亲贵族流放的首选之地。

唐代唐高宗的李忠太子、太平公主,宋代的宋太祖弟赵廷美、大臣田钦祚等人都曾被流放至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化外之地)

秦朝灭亡之后,汉王朝接替统治,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大,当时的巴蜀之地已经不再属于边境之地。自从汉武帝征服了岭南地区,那一带则成了新的王朝统治时期的主要流放之地。

放眼如今的岭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也是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那为何在古代会成为流放之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与古代的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当时岭南地区湿热难耐,古时候没有良好的防潮降暑手段,岭南地区也被称为烟瘴之地。

当时有很多中原地区的人被流放至此,刚踏入岭南地界,常常会因水土不服而身患恶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作为流放之地,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有记录了。《史记》曾有记载,当时的秦始皇处理违法秦律的人,一般都会“遣戍”至岭南一带,当时有着以罪犯充作兵卒的手段。

从那以后,流放岭南的做法也被保留下来。到了唐朝,岭南不仅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成了官员被贬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的《广东通志》中:“唐代之前多以犯人至岭南,皆迁徙为民,唐代之后始谪为宦。”虽然被贬不同于流放,但是目的地都是岭南。

当时的韩愈,在大雪纷飞之际,匆忙的离开长安,前往了岭南之地。初入岭南,路途之中的韩愈作诗一首:“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是当时岭南之地的真实感受。

宁古塔(活地狱)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内,是清朝时期最为出名的流放之地。

其实,皇帝所说的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里的宁古塔并不是真的“塔”,而是一个地方,是清朝时期将犯人流放至关外的一个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的宁古塔,环境极为恶劣,常年寸草不生,很适合犯人的劳动改造。清代的皇帝更愿意将犯人流放至宁古塔是有两种目地的。

一是让犯人体验背井离乡之苦,到关外地区接受风沙的洗涤,从而自我反省;二是因为这里曾是清朝皇族的发源地,将这些犯人流放至此,可以为家乡“増砖添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是被流放至此的犯人,平日里要开田垦地,修缮道路,而且还要挨冻受饿,给当地的高官达贵还要满族的后人做牛做马,以此来彰显满族祖上的威严。

据不完全统计,清朝时期被流放至宁古塔的达官贵族也是不计其数的。曾在康熙年间,戴名世《南山集》案轰动朝野,共涉及人员近400人,全部都被流放至宁古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的清朝人在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都会闻塔色变,被清人称为“活地狱”。

吴兆骞,清朝的一名官员,因为在朝中犯错而被流放至宁古塔20年,在他给母亲的家书中曾描述过所处之地的环境,他道出了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只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落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是白雪茫茫。

冰天雪地,常有朗虫虎豹出没,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看来如人间地狱般难捱。如今的黑龙江地区虽然冬季气候还是极端,但早已成了美丽富饶的好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所谓的流放之地,不过是封建王朝时期对犯人或者反抗之人震慑惩罚的手段而已,它是旧时期的产物,在当时的各种制度都是不平等、不健全的前提下,对犯人的一种不公平对待,这也注定着会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当时的流放场所,它们的保留是一种见证,映衬着国家向好发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