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画面,恐怕只有在电影场景中才能看到的吧。
可是,它却真实发生在十六年前的云南。
一个小女孩,悬挂在溜索上,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身穿粉色上衣的她,在汪洋大江之上格外显眼。
女孩名叫余燕恰,是云南傈僳族村落人。
怒江之上,这条溜索细不可见,映入眼前的只有湍急的江水。
而这条溜索,则是生活在怒江旁的傈僳族人进出大山的唯一途径,也是无数个像余燕恰这样的孩子,出山求学的唯一通道。
如今17年过去了,怒江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余燕恰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大山深处的溜索女孩
自打余燕恰记事起,村里的人就是利用这条溜索过江走出大山的。
在余燕恰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她使用溜索的方法,先将滑轮挂在溜索上,然后再用尼龙绳绑住自己的腰部和大腿,头要往上仰。
她的母亲每次说完,都会问一句,记住了吗?
余燕恰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母亲之所要告诉她这些,是因为余燕恰很快就要到了上学的年纪;如果想要上学读书,就必须要跨过怒江,才能到对岸的学校。
跨过怒江,溜索则是唯一出去的途径。
母亲还要忙于田地,不可能天天如此接送余燕恰上下学,所以就提前教她过江的办法。
余燕恰8岁的时候,刚上一年级,她每日除了上下山路以外,还要跨过这细细冰冷的溜索,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尽管她的母亲从小就反复告知她,尽管母亲还亲自带着她过了几次,但是余燕恰还是出现了很多次想想都会令人后怕的事。
由于年纪小、体重很轻,仅靠着滑轮是不能完全带着余燕恰到怒江对岸,这个时候她就要使用双手在溜索上攀爬;有很多次都因体力不足而悬挂在江河之上,她只能停下来。
脚下的江水很急,余燕恰压根都不敢低头看;她只能悬挂着休息,然后在向前爬去,如果有遇到过江的大人,则会顺手将余燕恰带过去;如果没有,那只能靠着自己一点一点的挪着过江。
这还是在没有大风大浪的好天气之下,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这样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比天高,比水深。
可尽管如此,余燕恰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在这条特别的“路”上坚持了近2年的时间。她早上很早就得出门,晚上要很晚才能到家。
她不为艰难险阻,只为能到江对岸的学校中去,踏入那间教室。
“这个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
对于她们来说,不止要有前进的决心,还要有胆识和勇气。
勇气,是支撑溜索女孩的动力,也是万千如同余燕恰一样的孩子前进的动力。
已经在这条“路”上坚持了快两年的时间了,余燕恰不知道这样的“路”要走多久,只知道一定要走。
或许正是这样的坚持,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
孤独溜索变为爱心大桥
2007年,云南的一家媒体到余燕恰的家乡马吉采访。那日,余燕恰如往日一样,背起书包独自在悬挂在溜索上过江。
当时的她身穿粉色上衣,小小的身体在怒江上格外的显眼,一位记者发现了她。余燕恰熟练的在溜索之上滑行,伴随着江河之上的风浪摇摇欲坠。
这位记者见状将怒江之上的余燕恰拍了下来,起初她不知道女孩为何要如此,在询问之后,结果让记者为之震撼。
他们在做完采访后回到单位,这位记者将女孩的事迹撰写了一篇名为《溜索女孩求学之路》的文章。
一经报道,女孩的故事迅速在网上传开,紧接着,十几家媒体跟进报道,溜索女孩余燕恰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在2008年初,由云南电视台牵头,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为此捐款助力修桥。很快,一座名叫“布施底桥”的大桥出现在怒江之上。
这座桥的出现,改变了大山深处的人们,从此他们不再是溜索过江的勇士。
2008年的春天,余燕恰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条路平稳而宽广,她被邀请第一个过桥。
可当她见到这座的桥的时候,竟然抬不起自己的双脚,反而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两步,最后还是在母亲的陪伴下走上了桥。
余燕恰的人生也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
学业有成,回报家乡。
随着大山深处的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越来越多的公路、桥梁将大山里的村庄与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将所有的阻碍一点一点的打通了。
余燕恰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再也不用溜索了,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还有爱心人士将余燕恰带出了大山,前往了北京,她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见到外面大千世界。
余燕恰说:“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学校,那是她最向往的地方。”
带她出去的叔叔阿姨告诉她,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精彩的地方,要好好读书,才有机会去往更远更美好的地方。
而这样的话,在余燕恰心中种下了一个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如同盏盏明灯,一直温暖着余燕恰的心。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余燕恰之后的学习一直都很努力,尤其是的高中的时候,几乎就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周末也都会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学习。
在2018年,余燕恰以568分的好成绩考入了昆明医科大学,她之所以报考这所大学,是因为她看到了家乡医疗资源的不足,自己的父亲就曾因病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去世了。
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余燕恰毫不犹豫的选择医学相关专业。
余燕恰作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带着全村人的梦想走出了大山。从那时起,她就暗自下定决心,待她学业有成,定会回馈家乡。
2022年6月,23的余燕恰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了。她放弃了大城市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凭借着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在怒江州人民医院的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专业的医务人员。
这一次,余燕恰选择为他人“挑灯”。
从此以后,余燕恰只要有机会,就会走进大山深处,为那些偏远村庄提供免费的医疗帮助,还将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在村中普及。
其实,马吉乡的溜索女孩并不是只有余燕恰一个,还有霜晚秋、余春花、余丽芳等三人,她们也跟余燕恰一样,在学业有成之后回到了家乡,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溜索女孩们的一生,没有停下脚步,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强和勇气,诠释着对梦想的追求。
结语
溜索没了,但她们一直都在。
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溜索女孩的故事值得人们学习;也愿以后不会再有如此相似的故事发生,更多的是爱与温暖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