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前途的国家
不能没有先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不能没有英雄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即将到来之际
9月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战斗英雄黄宗德
“共和国勋章”
他们是为中国航天梦插上翅膀的
科学家
是攻克最凶险白血病、帮助千万人的
医生
是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奋斗一生的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是农村走出、参与朝鲜战争的
战斗英雄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脊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4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1
收到“宇宙级祝福”的院士
一生干了三件事
6月11日
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令无数人痛心
溘然长逝3个月后
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这是国家对他的肯定与褒奖
也是对他的致敬与怀念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
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
这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
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
足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
而王永志却一路披荆斩棘
创造了令中国人自豪的辉煌成绩
1932年
王永志出生在辽宁
18岁时
王永志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狂轰滥炸
意识到国家需要强大的国防来守护
他放弃了原本做农业科学家的梦想
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
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
(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其间被派往莫斯科继续学习
后来,王永志又因为国家需要
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留学回国后,王永志参与了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弹道导弹
“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
然而在试射前夕
因为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
不能灌进足够的燃料
导致弹头无法达到计划射程
当时,30岁的王永志
壮着胆子敲开钱学森的大门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被采纳
经过一次次改进
1964年6月29日
“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的导弹事业
从此迈向自主研制的道路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按照“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
的“三步走”战略规划
中国人开始了飞向太空的新航程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
彰显中国智慧的战略设计
就出自王永志
这一年,他正好60岁
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
王永志送给航天员杨利伟一句诗
——“飞扬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
诗句背后,是他承担的千钧重压
同年10月15日
杨利伟遨游太空
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13年至2017年的4年间
建成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工程“第二步”圆满收官
2021年4月至2022年底
短短20个月内
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
如期建成空间站
2022年11月17日
王永志90岁生日时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
在太空为他送上
“宇宙级生日祝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年来,王永志收获了无数荣誉
每一次,他都会谦虚地说
荣誉属于整个中国航天人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中国载人航天
也在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
我们相信
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
——“王永志星”
定会在浩瀚宇宙中
一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2
攻克最凶险白血病“第一人”
他是真正的“药神”
“我只不过看了一个病而已,
怎么好意思获得这么大功勋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
在2020年
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颁奖现场连线时
这样说道
在 王振义眼中
他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可事实上
他是真真切切影响了万千老百姓的
真“药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一种十分凶恶的疾病
曾因为病情恶化速度极快被医学界称为
最“凶险”、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
然而,这种最“凶险”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在1986年就被王振义所攻克
他研发的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联合疗法
引导肿瘤细胞“弃邪归正”
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成为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
首个可被治愈的肿瘤
当时外国医疗界很看不起中国医生
尤其像王振义这种
没留过洋的中国“土专家”
更被认为“不入流”
可是当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
在20世纪80年代末漂洋过海传到国外
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的时候
外国医生们震惊之余
纷纷为这个“中国方案”拍案叫绝
为让患者都吃得起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
王振义作出了一个决定:
主动放弃专利申请!
近四十年过去了
这盒救命药也才290元一盒
而且还纳入了医保报销
而在国外类似抗癌药的价格
高达2万元以上
如今在白血病病友圈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得了白血病是不幸的,
但如果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三十多年
王振义未用救命药为个人赚取一分钱!
在《吾家吾国》节目中
当主持人王宁问道: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时
王老不假任何思索
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
要知道
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王振义的人生字典里
没有“放弃”二字
29岁时,王振义曾决心
“三年攻克白血病”
可迎接他的却是残酷的现实:
他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人病情恶化很快
病人也接二连三在他面前去世
他试遍了中西医的方法
他甚至到民间搜集了很多偏方
直到20世纪80年代
王振义在一份文献当中了解到
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
能够分化为正常细胞
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这样的分化诱导剂
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王振义像如获至宝一样兴奋不已
1986年
经过多年废寝忘食的研究
王振义终于发现
全反式维甲酸对
急性早幼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癌细胞
有着相当好的诱导作用
全反式维甲酸很有可能就是
对付“最凶”白血病的法宝
1994年,王振义因为在治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上的突出贡献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年6月,他荣获国际肿瘤学界
“诺贝尔奖”——凯特林奖
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
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2011年,他 获得了2010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如今
马上要过百岁生日的王振义
又授勋“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肖像。新华社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供图)
一辈子能研发一种药、治愈一种病
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了不起的是
他用一盒盒便宜的药
一盒盒老百姓
真正买得起、 也吃得起的药
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王振义,不仅是“药神”
更是国之大医、大国脊梁!
3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用成果回应质疑:“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2月
山东淄博人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被誉为“当代后稷”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坐镇南方,改良水稻
而在北方
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
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
李振声一生追求的梦想
和袁隆平一样
也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他之所以有这个梦想
与饥饿有关
1931年
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农村
在十岁左右那个长身体的年纪
他却碰上了三年大旱
因为挨过饿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珍贵
1948年
完成高中二年级学业的李振声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决定辍学找工作
那时,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
一则招生启事中的“免费食宿”
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一试考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此踏上农业研究道路
李振声(图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1951年
大学毕业后的李振声
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
1956年
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他被调往位于陕西杨凌的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而就在这一年
中国农业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
造成不少地方小麦产量减产30%到50%
甚至有的地方绝收
而攻克“小麦条锈病”
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李振声(图源:中国科协)
看见不少农民
都在地头抱头痛哭
李振声的心被狠狠刺痛了
于是决定进行小麦改良研究
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
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
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
当地还流传着
“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
截至2003年
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
增产小麦逾150亿斤
“小偃6号”的出现
让我国小麦的增产速度
甚至一度超越了水稻
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
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1987年,西北植物所遗传室部分研究人员(左一为李振声)
1995年
美国人莱斯特·布朗
出版了一本名为
《谁来养活中国》的畅销书
2005年4月
李振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
他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有力回应:
“我们认为应该将这
真实情况告诉世界,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
正确的政策和科技
经济的发展
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话音未落
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李振声40岁学英语
50岁学电脑
80多岁学用微信,样样不落
如今
李振声院士已经93岁高龄
虽不能亲自到田间地头去
却仍常用微信
向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落地情况
春种秋收,颗粒归仓
正是像李振声这样的科学家
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他们给足了我们安全感
手捧饭碗,满怀感恩
请接受来自我们的敬意
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
4
从乡村走出的战斗英雄
体内至今有3块弹片
最后一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宗德
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和赫赫战功的
著名英雄
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胜利功勋荣誉章
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1931年8月
黄宗德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41年,由于家里人多粮少
10岁的黄宗德只读了一年小学就辍学
在附近村庄给地主富农打工
因为年纪太小,干不了力气活
黄宗德只能干
打驴草、放牛这样的小工活
每年的工钱只有
“一双布鞋、二尺粗布和五升玉米”
当时的荣成,已被日军侵占
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抢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荣成人民奋起抗击日寇
年幼的黄宗德也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
因为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注意
黄宗德经常为党组织到附近村庄传递情报
1948年10月
17岁的黄宗德入伍投身革命
成为胶东军区东海指挥部一名解放军战士
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
抗美援朝战争
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
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
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
让他患上严重的皮肤病、风湿病
以及至今仍留在体内无法取出的3块弹片
对此,黄宗德非常坦然,无怨无悔
他说,与那些牺牲的革命先辈
和并肩战斗的战友相比
这又算得了什么
几十年来
每每回忆起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
他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感念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让中国人登上太空
给白血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让小麦增产,中国人吃饱饭
国家不会忘记
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模范
我们更应该铭记
这些终其一生、拼搏奉献的先辈
致敬
4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来源 | 综合自中国科学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淄博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新华网、大众日报等
校对 | 张亚微
责编 | 贾阳阳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