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2024年金秋时分,我有幸踏上了马来西亚这块多元文化的热土,借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契机,心中那份对唐人街独有的情愫再次被唤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每至异国他乡,我总爱寻觅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唐人街,它们如同散落星河的珍珠,串联起我对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的深情厚谊。这份情感,或许源于我近四分之一世纪前在日本东京亲手创办的华文媒体——《日本新华侨报》(今已易名为《日本华侨报》)。唐人街,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的范畴,它是时间的低语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桥梁,承载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纽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入吉隆坡那幽深而迷人的灵魂腹地,我邂逅了茨厂街,一个名字便足以撼动心灵的地方。它不拘泥于世俗的命名惯例,不满足于“中华街”或“唐人街”这般直白的称谓,而是以一种深沉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傲然独立于世间。

追溯往昔,时光的画卷缓缓展开,那是1880年的光景。一位名叫叶亚来的马来西亚华侨,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他开设了一家工厂,专注于生产木薯粉,那细腻的粉末,如同他对未来的憧憬,细腻而坚定。木薯,在当地人口中,被亲切地称为“茨”,于是,这条街便因这小小的植物而得名,“茨厂街”,一个蕴含着勤劳与希望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世事无常,两年后,那家曾经承载着叶亚来梦想的茨厂,悄然关闭了它的大门。但令人惊奇的是,那个名字,却如同被时间刻下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它不仅没有随风消散,反而如同一颗被精心培育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发展成为马来西亚吉隆坡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唐人街。

在茨厂街,可以轻易找到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如旧式的留声机、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铜器等,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历程。当然,那些承载着马来西亚文化灵魂的纪念品也四处可见。无论是手工编织的篮子,还是色彩斑斓的蜡染布,亦或是精致的陶瓷茶具,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多元交融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厂街的美食,更是其不可多得的魅力所在。我看到路旁的小吃摊和餐馆忙碌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肉骨茶的醇厚、炒粿条的鲜美、福建面的地道、烧鱼的香脆、椰浆饭的甘甜……每一道菜肴都是对我味觉的极致诱惑。我家领导还是喜欢甜品,拒绝了红豆冰的清凉以后,在榴莲冰沙的浓郁面前止步不前,硬是享受了那夏日里的一抹清凉。

在茨厂街,还可以亲眼见证华人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和谐共处的场景。他们共同经营着店铺、餐馆和摊位,用各自的文化和特色为这条街道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马来人的椰浆饭、印度人的咖喱面,也可以听到华语、马来语、英语等多种语言的交织声。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让茨厂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我而言,茨厂街之行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在这附近发现了两家中文书店——“商务印书馆”与“学林书局”。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上,我曾读到过马来西亚自称是保持中国文化最完美的地方。虽然对此我不敢完全赞同,但当我踏入这两家书店的那一刻,那份内心的欢畅与激动却是难以言喻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中文书籍,仿佛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门,让我在这片异国他乡找到了那份属于华人的文化根脉与心灵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缓缓抽身准备离开茨厂街那充满岁月痕迹的怀抱时,目光不经意间被一家名为“马师傅兰州牛肉面”的小店所吸引。它静静地伫立于街角,仿佛是这条老街特意准备的一份惊喜。听闻,这家小店源自一位新华侨,带着那里独有的风土人情与味蕾记忆,穿越时空的界限,在此地生根发芽,且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紧邻其旁的,竟是一家全球闻名的肯德基快餐店,其鲜明的美式风格与“马师傅兰州牛肉面”的古朴韵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应该也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样的邻里搭配,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增添了几分趣味与深意,让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和谐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伫立在茨厂街这片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土地上,可以看到传统与创新并肩而行,本土与国际相互致敬。这里提醒着人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保持开放与包容,才能让每一种文化之光都璀璨夺目,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广阔天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