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道路是城市的“血管”,桥梁就是城市的“关节”。众所周知,人的关节会生病,那城市的“关节”会不会呢?

9月10日上午,市道桥监管中心维护管理科副科长马松华带着记者来到青龙场立交桥,此时桥上车流涌动、畅行无阻。“从你的角度看,这座桥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一切正常。”“如果告诉你这座桥已经偏离原来的位置,你会相信吗?”

事实正如马松华所说,城市的“关节”也是会生病的,而错位就是常见病之一,桥梁发生错位就跟人的骨头发生错位一样,需要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正骨复位。马松华和同事们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桥梁“骨科医生”,他们的任务是给桥梁“正骨”,让城市的“关节”始终保持健康。

“给桥梁做保健并不容易,有时候你感觉立交桥在晃,其实是正常的力学现象;有时候你觉得一路平坦,内部却可能已经有裂缝、变形……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出准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马松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交桥发生错位?别急!桥梁“骨科医生”已精准拿捏

上午10点,青龙场立交桥下,几十个桥墩已经搭起脚手架、挂满防护网,就像是盖上了绿色的手术巾,正等着医生来做手术。

桥梁发生位移,听起来很吓人,但并不算“意外伤病”,早在9年前,道桥监管人员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密切监控,可以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目前该桥横向偏位已经达到预警数值,也就是达到了‘手术指征’,因此我们启动了纠偏工作。”马松华告诉记者,造成桥梁位移的原因有很多,温度作用、车辆荷载等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这种位移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情况严重还会影响桥梁的结构安全,“我们通过传感器,对成都部分重要市管桥梁的运行情况都进行了实时监测。如果发现位移等监测指标异常变化,我们会立即关注并采取措施。”

青龙场立交桥的纠偏工作在7月初就启动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记者看到,30多米高的桥墩上,工作人员正在挥汗如雨,认真检查、安装每一个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边治疗边检查” 精准复位让市民“零感知”

给桥梁“正骨”不像给人正骨,熟练医生只要二十来分钟就能搞定,这是一个精密工程,需要精确测算、谨慎操作。具体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先用千斤顶把桥梁的梁体顶升起来,在支座上设置专用滑板,然后释放千斤顶,再安装横向顶推千斤顶,一点点进行推顶,直到梁体回到原来的位置,“每一根墩柱我们装了6个千斤顶,这些千斤顶的起重能力在100到200吨之间,它们一起发力,就可以把梁体小幅度地抬升起来。”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李祖成说。

即便技术很成熟,但给桥梁“正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部分位置一次推顶最多只能进行5毫米,完成后要对桥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次推顶,整个复位工作,这样“边治疗边检查”的流程要重复100多次,“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预计在10月初就能完成整个工作。”

工程虽然复杂,但市民几乎是“零感知”的。施工期间,桥梁的变化幅度很小,完全不会影响桥面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就是说每天通行的桥梁正在接受复位治疗,大多数人是完全不知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市管桥梁做“体检” “黑科技”加成提高精准度

作为桥梁的“骨科医生”,马松华除了“治病”之外,还要开展大量的“体检”工作,关注每一座市管桥梁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监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市道桥监管中心引入了许多“黑科技”,比如长得像“呼啦圈”,能自动攀爬桥墩的墩柱结构环形视觉扫描攀爬作业检测机器人;能潜水,近距离观察桥梁水下结构、收集相关数据的水下机器人……它们的加入,都大大提升了检测的效率和精准度,为“骨科医生”手到病除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普及知识、答疑解惑也是桥梁“骨科医生”的重要任务。平时工作中,市道桥监管中心经常接到群众反映的“感觉立交桥在晃动”之类的问题,“这其实是桥梁结构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受迫振动,是桥梁结构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完全没有安全问题。”马松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成都一共有289座市管桥梁,马松华和同事们平均每年要检测100座左右,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完成289座桥的全覆盖。“我们给桥梁‘看病’,也是守护城市的安全。看着桥上车来车往,顺畅有序,感受城市的飞速发展,我心里也挺自豪的!”马松华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甦 摄影 杨甦 部分图片由市道桥监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戴艾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