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菲尔德镇,坐落于英国伦敦北郊,于1804年见证了一家兵工厂的建立。最初,该厂主要负责组装布朗-贝丝燧发枪。随着时间的推移,恩菲尔德兵工厂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完善设施和研发能力的轻武器研究和生产基地。尽管英国皇家兵工厂拥有多家轻武器生产单位,但恩菲尔德以其作为主要的研发中心而著称。在这里研制的步枪被命名为恩菲尔德步枪。首款以“恩菲尔德”命名的步枪诞生于1853年,这是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随后在1866年,推出了斯耐德·恩菲尔德后装枪,这是对1853式前装恩菲尔德步枪进行改装而成的后装弹斯耐德式后膛产品,其口径为.577英寸。最终,在1871年,英国采纳了马蒂尼-亨利步枪作为英军制式步枪,并持续服役近二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在1879年启动了连发步枪的研发和评估工作。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试验,到了1888年12月,英国军队最终选用了.303口径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LM),这一命名融合了两位发明家的姓。詹姆斯·巴黎·李,一位苏格兰出生后移居美国的武器设计专家,为李-梅特福步枪设计了旋转后拉式枪机及可拆卸盒形弹匣。这些设计元素后来成为英军使用的多款恩菲尔德步枪的基础,因此这系列武器也常被称作“李氏”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土木工程师,他在机械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代表作是.303口径的全被甲弹及相应的膛线设计。这种设计被称为“梅特福膛线”,其特征在于带有圆角的浅阴线,这在黑火药时代的英制步枪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梅特福膛线的设计理念主要源自于早期枪弹使用的黑火药燃烧残渣较多的问题。为了减少这些火药残留物在枪膛内的积聚,他选择了浅圆阴线的设计。在黑火药时代,类似的设计非常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ark I,首款MLM步枪模型,与马蒂尼-亨利步枪在长度上持平,却采用8发单排弹匣供弹机制,显著提升射击速率。1892年,英国进一步改良并定型了MLM Mk.I*步枪,这一型号仅在原有基础上作了细微调整,其命名中的“*”后缀由英国国防部用以表示该型步枪的轻微改进。紧接着,1893年推出的MLM Mk.II步枪,其显著变革之一便是采用了10发双排弹匣,这一配置自此成为李氏步枪的标准化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更换发射药为无烟型之后,.303步枪弹不再适用于MLM步枪。无烟发射药的燃烧温度极高,对枪管钢材造成显著烧蚀,导致少量射击即可侵蚀浅膛线。为应对这一挑战,该步枪的膛线设计被优化为五条较深的左旋形式,这一改进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的工程师负责,因此得名恩菲尔德膛线。基于此更新,这款步枪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简称MLE步枪。从外观上看,MLE Mk.I与MLM Mk.II步枪相同,考虑到成本效益,许多MLE步枪实际上是通过更换MLM步枪的枪管来实现的。为了便于区分,采用恩菲尔德膛线的枪管上特别标记了“E”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氏长步枪(Long Lees)包括MLM和MLE两种型号,全长均为49.5英寸(约1257mm),枪管长度为30英寸。为了与后续的短步枪相区分,故有此统称。除标准型外,还生产了全长39.9英寸(约1013mm)的卡宾枪版本,主要供骑兵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氏步枪的设计特色之一是其弹匣,由詹姆斯·巴黎·李设计,具备可拆卸性。这种设计的本意并非为了战场上快速装填,而是便于日常维护或在损坏时进行更换。每支步枪通常只配备一个弹匣,弹药通过机匣顶部的装弹口填装,这与当时其他固定弹仓式连发步枪的操作方式一致。英军为每位使用李氏步枪的士兵额外配发了一个弹匣作为备用,以便在原有弹匣损坏时进行替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时期,可卸式弹匣用于提升装填速度的概念尚未普及,李的“前卫”设计虽具创新性,但其将弹匣卡笋置于扳机护圈内的隐蔽位置,虽能防止误操作导致弹匣脱落,却也不利于战场上的快速更换。当时的军官还对手动连发步枪的高射速表示担忧,认为士兵们会在敌人尚远时过度开火,造成弹药浪费。因此,许多连发步枪配备了“弹匣隔断器”,即一个插板,用以阻止从弹仓或弹匣供弹,迫使士兵每次射击后需手工装填,旨在降低射速并节约弹药。李氏步枪亦配备此装置,可在激烈战斗中移除以提升射击速率。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弹匣隔断器并不适应实战需求,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多数手动步枪已淘汰了该装置。

李氏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是詹姆斯·巴黎·李的创新设计,该回转机构在后部设有两个与机匣壁内锁紧面相配合的闭锁凸笋。其独特之处在于枪机头和拉壳钩与机体分离,且不随机体旋转。与传统的前端闭锁机制(例如毛瑟式步枪)相比较,后端闭锁设计有效减少了枪机的行程长度。前端闭锁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容纳位于弹膛后方的锁定槽以及为了安全锁定而预留的空间,通常这意味着弹仓的位置必须在这些空间之后。然而,后端闭锁设计则不存在此限制。因此,李氏步枪不仅装填迅速,而且由于其弹匣容量是同期步枪的两倍,使其成为当时实际上射速最快的步枪之一。

李氏步枪的设计中包含了一个具有刻度的转盘装置,该装置位于前托左侧中部。此外,在机匣的左后部,设有一个折叠觇孔照门,这是步枪特有的齐射瞄准具,用于实现2000至3900码(大约1800至3550米)范围内的曲射间接火力支援。为了进行精准射击,操作者需要根据目标距离调整转盘上的转臂至相应射程刻度,并竖起后方的折叠照门。通过将照门与转臂顶部的小粒形准星对齐,可以构建一条瞄准线,从而实现精确打击目标。这一过程需在指挥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用间接瞄准方法虽然难以精准击中单个目标,但在面对大型部队或集群式目标时,如密集步兵或骑兵编队,该方法能发挥一定效果。据历史记载,布尔战争期间,英军在接近布尔人兵营时,根据军官指令对视线外的目标进行了多轮齐射。结果发现,该兵营已被严重破坏,显示了间接射击的威力。尽管如此,这种射击方式的实际杀伤效果有限,其主要作用在于压制和扰乱敌方。随着机枪和轻型步兵火炮的普及,齐射瞄准具的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简化生产流程并提高速度,齐射瞄准具被优先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氏长步枪的发展过程如下:

1888年,MLM Mk.I步枪采用8发弹匣设计,随后在1892年推出改进型号MLM Mk.I*,升级为10发双排弹匣。1893年和1895年分别推出MLM Mk.II和MLM Mk.II*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11月,为适应无烟发射药新弹,MLE Mk.I步枪进行了膛线和瞄准具的调整。1899年,MLE Mk.I*步枪稍作修改定型。印度自1905年起生产MLE Mk.I步枪。

在卡宾枪领域,1894年李-梅特福步枪推出了全长39.9英寸的LMC Mk.I卡宾枪。接着,在1896年和1899年分别定型了李-恩菲尔德的LEC Mk.I卡宾枪及其改进型号LEC Mk.I*卡宾枪。

在SMLE步枪被正式采用后,为了减轻军队的装备更换负担并降低相关成本,从1903年至1909年期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技术改良。这一过程中,大量的MLM和MLE步枪经过改造,通过更换短枪管并稍作优化处理,成功转换为SMLE结构。此外,还有一部分未改装为短步枪的李氏步枪,通过改进机匣结构、增设桥夹导槽等手段进行了适应性改进,确保了其与新型SMLE步枪的兼容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些经过改良的步枪型号根据不同特点分别被赋予了CLLM(Charger-Loading Lee-Metford)或CLLE(Charger-Loading Lee-Enfield)的新名称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