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奉贤校区体育场举行,4262名本科生和5081名研究生由此开启大学新航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长轩福贞代表学校欢迎各位新生加入华理大家庭,并以《解大学之问 逐卓越之境》为题发表讲话。他表示,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崇高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大学,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学校积极践行"两个先行先试",全面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战略,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卓越人才培养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轩福贞提到,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并由此对新生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励志明德,在大学里涵养家国大情怀;二是以学术为志业,勤奋求实,在大学里锻造卓越硬实力。轩福贞勉励广大华理学子,在未来的时光里,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秉持"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定信念,践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励宏伟之志、铸强国之力,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更历练思考与担当,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新时代卓越人才,携手书写华理人的辉煌篇章。

以下为讲话全文——

解大学之问 逐卓越之境

——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轩福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欢迎4262名本科生和5081名研究生加入华东理工大学大家庭,成为一名华理人。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蒋传海书记,向各位新华理人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同学们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和高考洗礼,进入华理校园,实现了青春岁月的大学梦想。然而,人生如一场马拉松,进入大学并不是终点,每个人仍须奋力前行。站在求学生涯的新起点,沉浸于盛夏丰收喜悦、畅想未来人生无限可能的同时,不少同学应该还记得巴黎奥运会上,网球单打奥运金牌获得者郑钦文的话,"是时候忘记奥运金牌重新开始了,如果拘泥于过去的成绩,就没法打好下一场比赛"。

华东理工大学诞生于1952年新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之际,是一所有着崇高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大学。作为共和国化工院校的长子,学校缘化而生、依化而强,70多年来秉承"国家所需、华理所向"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培养造就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精英、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华理还是一所有着卓越追求和光荣梦想的大学。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学校积极践行"两个先行先试",全面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战略,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卓越人才培养高地。在这片筑梦而生、逐梦而行的热土上,一代代华理学子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在今年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你们的学长学姐们以卓越的表现,荣获总成绩和获奖项目数"双冠"的好成绩。在刚结束不久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化工实验大赛等赛事上,也处处闪耀着华理学子摘金夺银的身影。

同学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华理也将成为你们实现人生梦想的摇篮。面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画卷,同学们在逐步融入多彩大学生活的同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该如何度过在华理的求学时光?

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人生命题。不同时代,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从竺可桢先生的"大学两问"(到大学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到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很多老一辈教育家都给出了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这几天,你们的师长、学长学姐们在不同场合,也应该给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在新的时代,我想就这个问题,从两个层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1.希望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励志明德,在大学里涵养家国大情怀

以天下为己任,核心在于胸怀宏志的使命担当。自古以来,宏愿大志始终是指引青年成长的灯塔。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辉足迹。回顾校史,首任校长张江树等创校先驱,毅然回国投身救国图强行列,以毕生精力贡献于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铸就了华理深厚的爱国传统。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同学们应学会从更广阔的格局审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定位个人发展,以更博大的情怀应对全球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以天下为己任,基础在于应对变局的能力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担得住,才能当得起。在大变革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科学技术高速迭代,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接得住、抓得牢。希望同学们主动向前,勇担重任,培养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在大学里锤炼扎实过硬本领,打牢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基础。

以天下为己任,关键在于脚踏实地的向上精神。"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华理的校训讲"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在7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学在华理""工程报国"的宝贵传统,就是对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诠释。同学们要发扬实学实干的精神,做只争朝夕的实干家、行动派。1983届廖增太校友,毕业后从车间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锚定我国高端化工品的技术突破,带领万华化学集团在多个领域实现国际领先,跻身全球化工50强。

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希望大家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人类发展难题和国家需求,开阔大视野、涵养大情怀、练就大本领,以己所学所能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希望同学们以学术为志业,勤奋求实,在大学里锻造卓越硬实力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葆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坚守人生大志趣。持久的热情是学术研究的源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专注的态度,是突破学习瓶颈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唯有始终葆有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开放接纳的态度,结合所学专业,找到并坚守自己的志趣,才能更加清晰地规划未来。无论是深耕科技创新,还是投身公益事业,抑或是探索其它任何领域,希望大家都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热爱,真正钻进去、沉下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秉持执着的学术追求、狠下钻研苦功夫。科学研究需要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更需要非凡的韧性。很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都是日复一日埋头苦干、矢志不移聚力攻关、反复试验试错后的结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学校第二任校长朱正华教授,历经260余次失败,研制出彩色胶片用增感染料,用于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正片《女篮五号》。希望同学们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不浮躁、不虚假、不气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极致努力,探索学术前沿,拓展未知边界。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攻关科学真问题。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善于创新是成才之道,也是应对未来的有力武器。坚持自主学习,学会利用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跨学科交流平台,修炼多元融合的创新视角,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打造强健体魄,是通往卓越成就的基石。希望大家秉持格物穷理的精神,培塑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的思考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搞清楚,在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中,锻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卓越能力。

同学们,即将开始的大学之路可能会有荆棘,也会一路繁花。希望大家始终坚守求知为学的本心,不断精进自我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自我超越中逐步抵达卓越之境,构筑起叩问未来的实力和底气。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学校也将迎来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华理的未来时光,希望大家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秉持"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定信念,践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励宏伟之志、铸强国之力,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更历练思考与担当,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筑梦、共同成长,携手书写华理人的辉煌篇章!再次欢迎你们,每一位新华理人!

谢谢大家!

作者:轩福贞

文:轩福贞 图: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编辑:张菲垭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