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宋朝建立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策略,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陈桥兵变",也被戏称为"黄袍加身"。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军统帅当时的皇帝柴荣英年早逝,留下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继位,朝廷内外局势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赵匡胤抓住这个机会在出兵讨伐北汉的途中发动兵变。

据说那天晚上赵匡胤和将士们在陈桥驿痛饮深夜,他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策划了一场戏,第二天一早将士们就把准备好的黄袍强行披在了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皇帝,赵匡胤"被迫"接受了这一安排随即挥师回京,逼迫年幼的柴宗禅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看似是临时起意实则早有预谋,赵匡胤能带兵出京本身就很可疑,当时正值新年边境突然告急赵匡胤立即被派出征,这么巧的时机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他自导自演,其次黄袍在当时是违禁品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拥有,一夜之间就准备好了合身的黄袍,显然是提前准备的。

赵匡胤通过这种方式上位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部下也会效仿,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赵匡胤设下盛宴邀请一众掌握兵权的将领赴宴,酒酣耳热之际他故作感慨地说:"没有诸位,我也当不上皇帝,可如今做了皇帝反而没有以前快活,常常夜不能寐啊。"

将领们不解其意赵匡胤接着说:"我是担心哪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时你们该如何是好?"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纷纷表示忠心,赵匡胤顺势劝说他们放下兵权回乡做个富家翁逍遥一生,第二天这些将领就主动请辞交出了兵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招可谓高明赵匡胤既不得罪这些功臣又解决了后顾之忧,他给了这些人丰厚的"退休金"既安抚了他们又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然而赵匡胤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一个人 - 他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不仅没有被卸去兵权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军权,这是因为赵匡胤想把权力控制在赵氏宗族手中,而赵光义作为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人选。

此外赵匡胤最初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短命王朝他有意培养赵光义作为继承人,这就给了赵光义更多的权力和机会。

赵光义确实没有辜负兄长的信任在赵匡胤在位期间,他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但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迅速篡夺了侄子赵德昭的皇位自己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影斧声"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烛影斧声"发生在公元976年的一个夜晚当时赵匡胤刚刚驾崩,年仅21岁的太子赵德昭继位,赵光义趁夜入宫借口要和新皇帝商议国事,据说宫女们看到殿内烛光摇曳听到斧头劈砍的声音,第二天早上赵德昭就莫名其妙地"病逝"了赵光义随即登基,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这件事情充分暴露了赵光义的野心和手段,他不仅杀害了亲侄子还篡夺了皇位完全背叛了兄长的信任,这一切恐怕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赵光义登基后改名为赵炅史称宋太宗他虽然是靠篡位上台的,但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好事,他继续推行赵匡胤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文治武功,在他的统治下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太宗特别重视科举制度他认为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可以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要职的局面,他多次亲自主持殿试选拔人才,在他的推动下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军事上宋太宗也有一定建树,他多次亲征北方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地区,极大地扩展了宋朝的疆域虽然他最终没能完全收复幽云十六州,但也大大增强了宋朝的实力。

宋太宗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重视文治但对武将却极为防范,他继续推行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政策,甚至更加严厉,这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逐渐衰弱,为日后的军事失败埋下了隐患。

此外宋太宗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 他没有儿子,他的皇后宋氏虽然生了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其他妃嫔也没能为他生下男丁,这就导致他在位晚期继承人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最终宋太宗选择了他的侄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作为继承人,这个选择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为日后的"庆历新政"埋下了伏笔,因为赵恒并非宋太宗的亲生儿子,他在位期间一直受到后党的掣肘难以施展拳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太宗驾崩后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他在位期间宋朝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但是宋真宗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大的就是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军节节败退,眼看辽军就要兵临城下宋真宗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派出使者向辽国皇帝表示愿意称辽国皇帝为"兄",并每年向辽国进贡银绢辽国皇帝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就同意了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虽然让宋朝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也换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这对于当时富裕的宋朝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目,相比之下维持一支大军的开支要大得多而且这个盟约让宋朝有了喘息之机,得以发展经济文化。

"澶渊之盟"也暴露了宋朝军事上的弱点,宋朝虽然国富民强但军事实力却相对薄弱,这个问题在宋真宗之后愈发明显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衰落。

宋真宗之后宋朝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当时的首都汴京(今开封)繁华无比,市井里到处都是买卖的吆喝声街道上行人如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宋朝的军事力量持续衰弱文官集团的权力不断膨胀,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些问题试图进行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希望通过改革来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国力,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选拔真才实学、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最终"庆历新政"只实行了短短几个月就被迫终止。

"庆历新政"的失败标志着宋朝错过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机会,此后宋朝的问题愈发严重,到了北宋末年情况已经到了危急的地步。此时的宋朝内忧外患对外金国崛起对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对内朝廷被党争搞得乌烟瘴气难以应对外部威胁,最终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建立的政治体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五代十国那样的军阀割据局面,但同时他过分削弱武将权力的做法,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断衰弱。

宋朝的这种体制在和平时期确实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但一旦遇到强大的外敌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虽然国力强盛,却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最终被金国灭亡的原因。

不过宋朝的历史并没有就此结束,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延续了宋朝的统治,南宋虽然地盘缩小了但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繁荣。

说到南宋就不得不提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金兵南下时力挽狂澜,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岳飞最终却被奸臣秦桧陷害含冤而死岳飞的结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腐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虽然疆域缩小但经济文化却更加繁荖,杭州取代开封成为首都,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南宋的瓷器、丝绸等物产远销海外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在文化方面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辛弃疾、陆游、朱熹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南宋的政治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朝廷依旧腐败军事力量依旧薄弱,最终南宋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被蒙古帝国所灭。

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却相对薄弱。这种"文强武弱"的特点,既是宋朝的优势,也是它的致命弱点。让我们铭记历史汲取智慧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