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 栏 语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宣传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策部署和各部门各地区的行动举措,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暨调研采访活动。

近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20余家中省媒体组成的“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走进甘孜藏族自治州。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中省媒体记者将走进我州丹巴、泸定、康定、雅江和理塘五县(市)的乡村、学校、医院、社区等实地采访,记录和展现甘孜州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为集中呈现中省媒体以笔触和镜头对甘孜州的生动记录,展示甘孜州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媒体行甘孜”栏目,汇集发布中省媒体相关新闻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来看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和川观新闻的报道。

科技日报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甘孜州藏医院:做好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院(以下简称甘孜州藏医院)近年来已成为展现藏医药传承创新与民族团结的一张靓丽名片。 9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随着“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活动探访了甘孜州藏医院。 甘孜州藏医院党委书记、主任藏医师江吉村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 “我们致力于将藏医药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正在接受放血治疗。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摄

在江吉村的诊室内,一场藏医放血治疗正在进行,医生精准的手法与显著的疗效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叹。甘孜州藏医院通过建设多个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专科,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藏医药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咱们民族的骄傲。”在甘孜州藏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扎不措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医疗的完美结合,也看到了藏医药事业的美好未来。”

在甘孜州藏医院的文化展厅,泛黄的藏医药古籍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传承故事。甘孜州藏医院通过精心整理古籍、建立展厅,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藏医药的深厚底蕴,也为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治藏医师穷批介绍,甘孜州藏医院已收集整理南派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200余部,为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院专家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藏医学识,耐心细致地用诊断技巧、治疗方法为患者服务。科技日报记者。杨宇航 摄

在人才培养方面,甘孜州藏医院邀请国医大师及多位著名藏医专家为医生授课,传授宝贵的藏医药知识及特殊技艺。作为多所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甘孜州藏医院为藏医药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孜州藏医院党委书记、主任藏医师江吉村正专注地为年轻医生和医学生示教。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摄

据介绍,甘孜州藏医院组建的医疗专家团队定期深入偏远地区,为各族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也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的根基。甘孜州藏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强文社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网

这间高原手工坊“洋气”又“和气”!

四川甘孜理塘县有一间取用高原天然材料、融合藏族文化和市场流行元素的噶龘工作室,在这里当地居民和各族同胞互相学习、成为朋友。

中国新闻网

极地也有果蔬香

水肥灌溉、温湿度调节智能监测……这是记者在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无土栽培馆里看到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海拔4000余米、有“世界高城”“天空之城”之称的四川甘孜理塘县现代农业园区,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和理塘香菇基地共同组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极地果蔬种植区”。这里小蕃茄、水果黄瓜、甜瓜、香菇、木耳等10余种高原农产品正在蓬勃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庄管理人盛璇介绍,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背后是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原日照长、温差大等独特气候条件吸引了他们来此投资兴业。2012年,企业负责人盛珂将家乡山东寿光的冬暖式大棚引入甘孜。如今,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赋能,目前农庄的小番茄已实现全年365天供应。附近村民也有了“高原的冬天也能种出蔬菜”的意识,村民们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实现了“企业有利益,村民有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从传统农业种养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转变,园区还发展出了观光和采摘等第三产业新业态。2023年,园区观光和采摘接待超过1万人次。

园区探索出“园、企、村”联合发展模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规模化经营转变,建立起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产业飞地股金、产业扶贫基金“四金”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全县7个乡镇24个村1.42万人受益,人均增收1695元。

如今,园区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8个,与盒马(中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协议,香菇、木耳等3 个有机农产品入驻盒马村,产品畅销成都、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观新闻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泸定县沙坝社区:谱写基层治理的“团结曲”

基层治理工作,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千头万绪,但有了“团结”二字,大多数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沙坝社区,就有这样一个样本。

9月10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走进龙吟半岛小区。远远望去,在“石榴籽家园”广场上,一群人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仔细一看,跳锅庄的,拉二胡的,跳蒙古舞的,一番民族才艺大展演的场景。

“今天因为你们来了,我们特意准备的节目,平时这个时候,我们只在小区大门外排舞,免得影响大家休息。”小区业委会主任袁秀珍告诉记者。

龙吟半岛小区共有住户907户、常驻人口3761人,有汉、藏、彝、蒙古、羌、回、土家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计2633人,占小区总人口70%。各民族饮食、居住、生产、婚丧、节庆等习俗都不相同,如何做到团结一心?

走进小区的“石榴籽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家庭,厨房里,大家伙张罗着伙食;客厅中,众人围坐一团,细数着小区的变化。

“曾经,龙吟半岛是无业主委员会、无物业公司入驻、无规范化管理的‘三无小区’,面临着环境脏乱差,问题和矛盾频发的困境。”泸桥镇沙坝社区党总支书记牛勇回忆。

引进物业公司、成立业主委员会,在业委会的带领下,小区又组建了“石榴籽工作队”。

86岁的李慧英是“石榴籽工作队”里岁数最大的成员,退休多年的她在工作队里又“找到了组织”。只要组织召唤,李慧英总是第一个赶到,参加文艺活动、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同物业一起解决小区共建共管各种问题......李慧英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浑身充满干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委会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各族同胞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有了物管和业委会,小区管理逐渐走向规范,但个别时候,还缺乏一股“合力”。

“比如像老旧小区改造这种工作,各方诉求不同,需要有一种力量,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牛勇告诉记者。

于是,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的成员均来自于小区居民,大多数为离退休干部。他们党性原则较强,热衷公益事业,在业委会和物管公司之间形成一条纽带,将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牛勇说。

“临时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在这股合力下,龙吟半岛小区先后荣获“民族团结示范小区”“全省百佳示范小区”等各种荣誉。

如今的龙吟半岛小区,已经有着“石榴籽家园”的美誉,“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员。”李慧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听说业委会布置小区展板缺乏经费,李慧英立马捐出了1000元,“希望这个家越来越好。 ”

川观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分利用理塘环境资源优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尝试栽培起了有机小番茄。

一串串大小均匀、色泽鲜亮的小番茄挂在栽培架上,底部是模拟土壤的营养基质,放眼望去,整整齐齐,仿佛列队接受检阅的士兵。

9月13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走进理塘县甲洼镇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眼前是一番现代农业景象。

无土栽培,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在这个海拔4000余米的农庄内,无土栽培,追求的却是“减产”——

“在普通大棚里,我们小番茄的亩产大概在12000斤,在这个无土栽培的大棚里面,我们会把产量尽量控制在6000斤。”农庄负责人刘振国的一番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要追求减产?

刘振国接着解释起了原理——“无土栽培,全靠管道输送营养,小番茄是一种无限生长的植物,如果让它无限长高,需要布设的管道就很长,成本会大大增加,如果按投入产出比来算,就必定会亏本。”

经过实验,农场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控制株高,把亩产限制在6000斤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棚内,一排排小番茄。

“这样做不仅控制了成本,也让番茄品质更高了。”刘振国说,“今年是我们第一年做这样的尝试,能不能‘算得过账’,就看收获后的销售情况了。”

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的尝试解决的“投入产出比”难题,几乎是各地发展“设施农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投入高,回报低,风险大。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发展设施农业,还是在海拔四千多米的理塘?

“之所以选择在理塘投资,是看重这里天然无污染的环境,在这样的地方种植出的番茄品质更高,附加值自然更高。”刘振国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有机认证,有机小番茄的销售价格在10元左右一斤,已经销往成都的伊藤洋华堂、盒马鲜生等平台。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利用理塘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旅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口支援理塘县的杭州市钱塘区,也在园区内设立了帮扶车间。

农庄还助力当地百姓增收。“我们吸纳当地农牧民就业,一天150元的工钱,一分不少!”刘振国说,“每年,还要付给各个村子土地流转费和利润分红。”

企业有担当,政府也有作为——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所在的“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除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还有来自对口支援、托底性帮扶、各个农业科技团的多支力量,他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理塘建大棚、搞实验、把“极地果蔬”销往各地,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还让他们学习了规范的种植技术。

采访结束,记者心中的疑问也解开了,一个农庄,为什么追求减产?——只有真正把资源优势利用好,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新闻网 川观新闻

编辑:毛莉泓

二审:岳诗蕊

校对:余秋林

审核:肖宵

监制: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