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不要搞追悼会,直接火化就行,再将我骨灰其中一部分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样,我就能和长眠的老战友们团聚了……”粟裕轻声地对家人说,眼中闪烁着往昔战场上的坚毅。1984年初,这位历经无数战火洗礼的老将军躺在病床上,依旧精神饱满,似乎对未来还有很多期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粟裕与家人最后的对话。2月5日,他因病去世,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在生前曾多次表达,不希望为他举行任何追悼仪式。然而,噩耗传开后,老战友们心中悲痛万分,不少人还是决定前往殡仪馆向他做最后的告别。那天,四位曾与粟裕并肩战斗的老将军静静地站在他的遗体前,他们泪眼婆娑,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几位老友在粟裕的遗体前留下了一张最后的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别的见证。

杨尚昆是站在最前排的一位。1907年,杨尚昆出生在四川潼南,1925年走上革命道路,不久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深造。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战斗,并在红军时期与彭德怀搭档指挥战斗,短短一年内参加了数十场战斗。抗战时期,他主要从事行政工作,积极开办党校,为抗战培养了大量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继续在中央从事行政工作,1981年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1984年粟裕去世时,杨尚昆专程赶到现场,默默地站在粟裕的遗体前,仿佛要记住这位战友的最后模样。他的沉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杨尚昆并肩而立的是余秋里。余秋里出生于1914年,15岁就参加了革命,年轻时便展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先后进入红大和抗大学习。他始终坚信,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左右战局。抗战时期,他几次负伤,甚至在长征途中失去了左臂。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指挥作战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转入行政岗位,1982年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他对粟裕的敬仰由来已久,即便两人在战场上的交集不多,但粟裕的“战神”名号在全军早已声名远扬。粟裕生病后,余秋里曾几次前去探望,并叮嘱道:“好好养病,你的功绩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的。”得知粟裕去世后,余秋里满怀悲痛,决定亲自前来送别。

第三位老将军是杨得志。杨得志与粟裕同是湖南老乡,17岁便参军入伍。尽管二人在战场上的直接交集不多,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战场曾有过间接的合作。解放战争中,杨得志主要负责华北地区作战,而粟裕则率领华东野战军与之配合。虽然合作不多,但每一次相遇都让杨得志倍感珍惜。站在粟裕的遗体前,杨得志目光深邃,似乎在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老粟,你走得太早了。”他轻声自语,声音里充满了不舍和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一旁的张爱萍泣不成声。出生于1910年的张爱萍年轻时便接受了革命洗礼,抗战时期,他始终冲锋在前,身经百战。与粟裕的交情深厚,在新四军期间,两人并肩作战,配合默契。解放战争中,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副司令,与粟裕再度并肩,然而,战场上的一次重伤让张爱萍不得不离开部队去苏联治疗,这也成了两人在战场上的最后合作。

1982年,张爱萍任军委副秘书长,继续为国家奉献余生。粟裕去世的消息传来,张爱萍久久不能平静,他站在遗体前久久凝视,眼中泪水滑落,仿佛要将老战友的模样永远刻在心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位老将军站在粟裕的遗体前,时光仿佛在那一刻停滞。曾经的硝烟战场、并肩作战的日子、彼此间的默契合作,种种往事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