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山西省襄汾县锚定“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目标要求,打造“一都一城一村”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推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村”是依托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打造文化丁村,构建人类进化长廊;“一城”是依托汾城古建筑群,打造千年古镇,再现太平名邑;“一都”,则是依托陶寺遗址,打造帝尧都城,重现“最初中国”。

考古过程漫长 论证科学严密

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的大型城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初步发现。从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陶寺遗址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一系列发掘成果使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占地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的遗址中,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被先后发现,为史料记载的“尧都平阳”提供了实证。城内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显,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这些都足以证实当时的陶寺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文明社会,为揭示5000多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2002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出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和学者认为,陶寺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主要源头之一。

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于陶寺遗址的重要发现,按专家的归纳,目前主要有“八大最”: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最早的金属乐器、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世界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黄河流域史前最大的城址、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

功能分区明确 都城要素完备

陶寺遗址以其功能分区著称,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仓储区、墓地和祭祀区等划分明确,一应俱全,成为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

陶寺早期的城址并不大,宫城一开始没有建城墙,而是挖了一个长方形的环壕,围出13万平方米的空间,起到保护统治者的作用。后来在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位置建了城墙,把下层贵族居住区也保护了起来,可称之为“下城”,面积近10万平方米。这时候就把宫城的环壕填平再建起了城墙。宫城两边是普通的居民区,东南方向有一个由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仓储区,再往南是早期王族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寺遗址平面布局图。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至陶寺文化中期,陶寺城址开始大规模扩建,新建了约280万平方米的大城。这一时期,原来筑有城墙的宫殿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宫城”,陶寺城郭之制形成。整体上,城址内发现中期大城、中期宫殿区、中期小城(观象台所处)、大型仓储区、中期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

观象台有13根奇特的石柱,通过多年的摸索求证、模拟观测,考古人员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理是从观测点通过柱子之间的缝隙观测塔儿山日出方位,从而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从第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观测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寺遗址最具代表性的陶寺龙盘、陶寺观象台以及遗址俯瞰图。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 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供图。

陶寺文化晚期,宫殿区废弃,城墙毁坏,陶寺遗址成为一般性的聚落址。

总而言之,陶寺文化早、中、晚期,特别是中期,陶寺遗址聚落发现了巨大的城址,地位崇高的宫殿区、独立的大型仓储区、等级分明的墓葬区等。该遗址显而易见存在较大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表现出早期都城的雏形和特点。

在保护中开发 让遗产“活起来”

2006年,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成立,负责陶寺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2019年4月,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陶寺旅游公路下穿南同蒲铁路立交桥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通车后不仅打通了陶寺遗址旅游区对外开放的通道,还带动了当地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

2021年3月14日上午,陶寺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暨塔儿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襄汾县举行。博物馆将以“今日中国陶寺走来”为主题,分文明蕴化、尧舜治世、先祖风华、地中之都、都城衰落、探索历程六个展厅,全面展示陶寺文化和帝尧文化。塔儿山(崇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将实施营造林50000亩,旨在恢复塔儿山当年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兽鸟云集的风貌。

2021年11月3日,“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会上展出了陶寺遗址出土的精美彩绘陶器、玉器等文物约100件,其中重点文物除了彩绘陶龙盘之外,还有陶鼓、鼍鼓、石磬等珍贵文物约20件,全面展示了43年来陶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2022年7月21日,“经天纬地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展示了陶寺遗址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成组成套的礼器等丰硕的考古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2023年7月,陶寺遗址博物馆、考古天文馆等建筑主体已经完工,文物布陈等工作有序推进。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占地约680公顷,总投资约40亿元,以“尧都所在、最初中国、一区三园”为总目标,重点建设“陶寺遗址公园、中华尧舜文化传承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

2024年6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专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专班自成立起运行至2027年底,成员包括山西省、市、县政府多名领导干部,主要任务是按照《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指导推进近、中期各项任务;协调解决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支持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意见。

据了解,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对于探索文明源头型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目前,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如彩绘折腹陶盆、铜蟾蜍、玉神面、写有朱书“文”字的扁壶残片、陶鼓等,基本都在临汾博物馆。据8月12日中国日报(英文版)消息,陶寺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中华网、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临汾新闻网、掌上微襄汾

文 / 李东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