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群里面,经常有很多人在分享各类学习资料。然后大家疯狂的点赞收藏。

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仓鼠型人格」其实,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囤积行为极强,慢慢改变这样的行为习惯,让所有要囤积的内容变的有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知识,还是内容当囤积到一定的数量级,带来的其实是负面影响,因为,处理它们已经成为次方级难度了,从而放弃无法消化!”——关于囤积资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欺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囤积行为中,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我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我,但实际上这种过量的信息获取反而使我们变得焦虑和无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信息过载”,它描述的是当个体接收到的信息量超出其处理能力时,会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和精神压力增大。实际上,这就像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自己成了自己的敌人。

现实中有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例子。回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尽管那里储存了古代世界大部分的智慧,但当火灾将它夷为平地时,那些未曾传播、未曾实用的知识和资料也随之化为灰烬。说明一个问题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使用,而不是单纯的拥有。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收集、堆积、感到焦虑、再收集的循环,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反思这样做的真正意义。

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需要认识到不是所有资料都值得保存。如同挑选书籍一样,我们需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迅速识别关键信息的技能。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完全放弃囤积的习惯,而是要更加精明地选择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当放弃。

之前作为财务总监,我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报表和数据。开始时,我试图保存每一份文档,以防万一需要它们。但后来我发现,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我可以迅速地判断哪些是我真正需要的。这样一来,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心理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学会利用现代技术帮助我们管理知识。多种在线工具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电子邮件、管理文件甚至追踪阅读进度。例如,使用印象笔记这样的应用来保存重要的笔记和文档,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结构的知识。这需要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地思考和整理。每当我阅读一本新书或者一篇文章时,我会试着将其主要观点整合进我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即使时间久远,我也能快速地回顾和利用这些知识。

我们还可以采用“输出为王”的策略,即通过写作、讲课或是与他人讨论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加工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分享中找到知识的真正价值。

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流通和应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收藏品。

知识就像一座花园,如果我们不定期地除草和修剪,它很快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培育,定期清理不必要的杂草,它将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