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两国民间交往也随之多了起来。
这年10月,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美国,在行前毛主席专门接见了访美的中国医学界代表,他首先叮嘱代表团负责人,可以借机看望一下定居在纽约的顾维钧。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外交骨干人物,因为替蒋介石积极争取美援及牵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1948年底新华社宣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中,他名列第22位,还在宋美龄之前。
这一次,毛主席特别嘱咐代表团负责人说:“向顾老先生介绍大陆的情况,邀请他回大陆看看。还要告诉他,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爱国人士的共同愿望。”
随后,毛主席又见到了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女士,他对林巧稚说:“拜托你个事,替我们在美国的老朋友李振翩带个信,也请他回来看看吧。”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振翩既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不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但他却和毛主席有着很深的渊源。
带着重要使命出发的林巧稚
李振翩,字承德,1898年生,湖南娄底万宝镇石埠村人(在今娄星区),他天资聪颖,20岁时考入湖南医药学院,后来又考入大名鼎鼎的湘雅医学院学习。
李振翩在湘雅学习的同时,正值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严重的外交失败,帝国主义丝毫不顾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体面,把原来属于德国的青岛权益强行“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湘雅第三班的学生龙伯坚和李振翩、张维等商议之后,决定自编一份名为《学生救国报》的报纸,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不久之后,“五四”运动爆发,《学生救国报》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龙伯坚将报纸改名为《新湖南》,介绍北方爱国运动形势,号召湖南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压迫。
但是,《新湖南》在编辑龙伯坚的主持下发行至第六期,渐渐感到独木难支,一方面是龙伯坚深感自己才具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报刊的印刷、发行等耗费甚大,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已非几个青年学生节约的伙食经费所能应付。
那时候,毛主席在长沙办的《湘江评论》风靡一时,并且成了湖南《大公报》的特约评论员,他文风犀利,令人拍案叫绝,更让龙伯坚十分佩服。
毛主席与《湘江评论》
据李振翩回忆:“有一天,龙伯坚好像发现救星似的放下笔,叫喊起来:‘我们去走访毛润之。’在一个图书馆见到了他……我们请他担任《新湖南》的总编辑(主编)……”
而这时的《湘江评论》也因为激烈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导致出至第五号被禁封停刊,因此毛主席欣然答应了龙伯坚的请求,《新湖南》周刊自第七期起由他改任主编。
在主办《新湖南》的过程中,毛主席也与龙伯坚、李振翩、张维等人志趣相投,成了莫逆好友。
三年之后的1922年,毛主席在长沙组织泥工、木工罢工运动,10月6日,6000多工人在他带领下发起总罢工,声势浩大。长沙城一切修建工程,包括正在施工的省长公署、第一师司令部和县公署庆祝“双十节”的牌楼,全部都停了工,工地上空无一人。
一面是长沙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另一面是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怀胎十月即将临盆,毛主席在事关泥木工人罢工胜败的紧急关头,实在顾不上照料杨开慧,急得他如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他灵机一动,穿上短衫,蹬着一双草鞋,装扮成洋车夫的模样来到湘雅医院,让传达员去找李振翩。
1920年代的湘雅医院
李振翩原来听说有个洋车夫找自己,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来到门口一看,不由得又惊又喜,拉住毛主席的手说:“润之,原来洋车夫是你呀!”
这时毛主席可顾不上寒暄,拉着李振翩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焦急地说:
“你管他什么洋车夫土车夫,赶快跟我走。叫上张维,我有急事求你们帮忙。开慧就要生了,我顾不上!”
10月23日,毛主席带领工人包围长沙县公署,要求政府涨薪这一天,杨开慧腹痛难忍,眼见就是要生了。
李振翩见状,急忙雇了一辆人力车,和张维一起将杨开慧送进湘雅医院,医生判断杨开慧是难产,情形十分凶险,因为需要动手术,医生要求家属签字。
李振翩说:“他丈夫在外地,我来代签行不行?”
结果医生非要产妇丈夫签字不可,就在二人僵持时,杨开慧强忍疼痛说:“你们看情况决定就是,何必非要他来不可呢?”
杨开慧和两个孩子
医生说:“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只是来签个字。”不料杨开慧并非寻常女子,她闻言坚定地说:“不行,他有要紧的事,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熬到第二天早上,杨开慧终于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就是谱名毛远仁的毛岸英。因此,毛主席对李振翩十分感激。
再后来,李振翩和毛主席一起领导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由李振翩率驱张请愿团进京向北洋政府请愿,北洋政府迫于爱国学生的压力,撤了张敬尧的职。
因此李振翩引起了张敬尧的极度嫉恨,他部署查封了《新湖南》,并到处通缉毛主席和李振翩。毛主席暂时离开了长沙,李振翩也隐蔽起来。
二人再次分别之际,李振翩对毛主席说:“你搞你的政治运动,我要集中精力来钻研医学,我们将在未来相会。”
后来李振翩在湘雅医学院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1929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去了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深造,而这是毛主席已经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拉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二人足足有长达半个多世纪不曾见面。
人间正道是沧桑
抗战时期,李振翩回国支持中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防部”下属的医学机构工作,成功防止了霍乱在贵州的流行,并曾多次掩护从事秘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时曾托好友张维给在贵州的李振翩捎信,可惜他没有收到。1949年,李振翩接受马歇尔的邀请偕夫人汤汉志重返美国,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后来又加入了美国籍。
值得一提的是,汤汉志也是个难得的女中才子,她22岁就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该院仅有三名女生,而林巧稚也是其中之一。
在美期间,李振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不仅制成了能有效控制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还在癌症研究方面亦取得重大成果,从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医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经向出身湘雅的中科院院士、著名医学家魏曦打听李振翩的下落,魏曦回答说:“他现在在美国。”
又十多年后的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前夕,李振翩从美国给毛主席写信:
“我在美国生活多年,作为一个中国血统的人,介绍我亲身了解的美国,可能对您有参考价值。自然,我也要向美国国务卿说明我的见解。”
多年后的李振翩
这位已经阔别半个多世纪的老友,从此再一次回到毛主席的视线之内。
后来,林巧稚在出席华盛顿各界的欢迎酒会时,专门向李振翩和汤汉志传达了毛主席对他们的问候和访华邀请。
李振翩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经过大半年的准备,他在1973年7月来到北京,并于8月2日晚上在中南海游泳池书房再一次见到了阔别50多年的挚友。
细心的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观察到:即使是面对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样的顶级人物,毛主席依然抬头挺胸谈笑风生,但在接见李振翩时却罕见地弯下腰,露出了十分谦和的笑容。
这时,李振翩已经75岁,毛主席则是80岁的老人了,二人相见,唏嘘不已,毛主席有些伤感地说:“我这个人不行了,一身病。你是医生,给我治一治吧。”
李振翩急忙说:“我看主席身体很好啊。”
毛主席接见李振翩
毛主席解嘲地摇摇头:“不,腿不行了,气管也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
李振翩的夫人汤汉志是老年病专家,她详细地询问了毛主席的视力、听力之后,又给毛主席把了脉,并总结道:
“主席很健康,脉平,而且很均匀,不是一跳一跳的。脚也不肿。我看很好。耳朵也听得见,脑筋也很清楚。”
说起李振翩给毛主席写信,拖了半个月他才收到的事,毛主席遗憾地说:“其实你打一个电话就行了,何必这样。”
这时,毛主席的语气让李振翩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在长沙一起搞《新湖南》的时候,他动情地说:
“52年没有见到主席了。还是在长沙的时候,有一次在草场门外聚餐,吃猪肉,还照了一张相片。那是1921年。在美国听许多朋友信里说主席问到我,我很感激,无论如何要回来看看主席。”
毛主席接见尼克松是这样的
这时,毛主席突然想起北平刚刚解放的时候,曾经收到过李振翩从南京“国防部”写来的信,信中表示:如果毛主席有什么指示,他愿意遵从。
可是因为中间邮路不通,毛主席还没有来得及回信南京就解放了,后来就再也联系不到他了,就这样阴差阳错,两个人又隔了二十多年才见到面。
往事不可追,二人的遗憾也只能到此为止,李振翩告诉毛主席:现在自己的职责是把中医的精华介绍到美国,在把美国的医学介绍到中国来。为中美医学交流、人民交流尽一定的责任,做一点工作。
后来,李振翩果然多次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卡特及美国国务院写信,并与自己的老友,时任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会面,阐述自己对中美外交政策的积极看法。
两位老友抚今追昔,畅谈了许久,会面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眼看已经晚上8点多了,夫人汤汉志怕影响主席休息,急忙提示丈夫要告辞了。
毛主席一边挽留,但他看到李振翩都已经起身了,便也缓缓站了起来,挽着李振翩的手朝外走去。
毛主席与李振翩交流
毛主席这样的态度是非常罕见的,当年志同道合,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好友知交,如今也只剩下眼前这个李振翩了。
站在门口,李振翩让毛主席留步,并再次握手说:“很高兴再见到主席。”话语中尽是留恋不舍之意。
毛主席则叹气说:“走路不方便了。”
汤汉志上前扶住毛主席安慰说:“主席身体还是好的。”
临别之前,毛主席特地和李振翩夫妇合影留念,并目送他们离去,李振翩走出老远,又回头向毛主席挥了挥手,高声说道:“明年,明年回来给主席拜寿。”
但这也是李振翩最后一次和毛主席见面,后来他虽然两次访华,但都没能再见到毛主席。
1984年李振翩最后一次访华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巨星陨落,李振翩得知消息后悲痛地写道:“仰望巨星今不见,长使世人泪满襟。愿化悲痛为力量,加紧服务为人民。”
如今二人虽然都已逝世多年,但两位老友跨越五十多年相交的一段佳话依然令后人闻之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