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亲往,谁能想到,这座深山古村里藏着福建省仅有的元代古建筑,一直不为人知。

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是一个深藏于武夷山区腹地的千年古村,村中仍保存着不少明、清两朝的精美古民居。

古村背靠林木郁郁葱葱的大山,山中多毛竹、杉木、楠木和苦槠树等。以杉木土石结构为主的民居,层层叠叠排布于三面环山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却不规整,显得随意。

近些年,由于人口不断外流,部分民居年久失修、逐渐残破,只剩断壁残垣,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郑魏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梯田

村子下方的坡地被开垦成大片的梯田,种植水稻。梯田再往下,一条名叫吉溪的河流绕村而过,向南汇入闽江。

古时,郑魏村木材产业发达,村民将深山中的参天古树砍伐后推入吉溪,顺流而下,经闽江直达福州。得益于木材生意,郑魏村经济富庶、人丁兴旺,民国乱世,郑魏村曾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武装自卫力量。

吉溪上有两座建于清代的百年木制廊桥,分别叫德胜桥和仙恩桥,古时是村子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经之路,今通行功能已被钢筋水泥石桥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仙恩桥

据介绍,在村中居住的家族,先后有张氏、魏氏和郑氏,村中古庙福善堂相传由张福善创建于宋代。

唐末五代乱世,郑氏入闽先祖郑曙追随开闽圣王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县南下,其七世孙郑昊迁居郑魏村,逐渐发展开来,后来居上,成为当地望族大姓。

郑魏村诸多古建筑中,文化价值最高的,当属福善堂。福善堂是一组乡土庙宇建筑组群,由大殿、戏台、樵楼、左右偏殿等组成,依地形地貌,坐南朝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福善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福善堂大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福善堂大殿木建结构

这座建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7年)的元代建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早的元代木构建筑,直到2023年7月才被确定建筑年代。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建于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的浙江武义延福寺是东南地区最早的元代木构建筑。

郑魏村福善堂,也是整个福建省目前唯一确认的元代建筑。至此,福建省内集齐五代、宋、元、明、清古建,成为当之无愧的南方古建第一大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福善堂戏台、连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八闽大地上每一个古村中的普通村庙一样,被烟火熏黑的福善堂大殿原本并不起眼,反倒是它正前方风格清奇的清代古戏台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直到2023年7月18日,一位网名“暂不留名”的古建爱好者,用红外相机在正梁上拍到一行被烟灰淹没的文字:“维至大元年戊申八月初九日乙未主缘府城……募众重建上祝……”(详见:☞郑魏福善堂发现元代纪年题记

至大,是元朝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年号,至大元年,即公元1307年。

如今的郑魏村,已经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我们来到郑魏村,进入福善堂参观时,正好几位“青衣斋婆”在焚香诵经,对于我们的到来,她们很是热心,只可惜她们说的话我们没几句能听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田园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魏村巷道、古民居

青衣斋婆,是当地独特的民间信仰中的一个角色。村中妇女,60岁就会到福善堂,穿上手工缝制的青色斜开襟短明服、头戴银头饰和鲜艳的红花,胸前佩戴银饰斋婆牌,手持弥陀珠,举行隆重的“注册”仪式,诵读《水经》为家人、为众生祈福,当地人称她们为青衣斋婆。

据相关专家考证,青衣斋婆诵读的《水经》在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中都是十分稀有、独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和山西,是中国清代以前木构建筑数量上的TOP2,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却是同样的困难重重。近些年,福建的古建筑被拆掉、被火烧掉的不在少数。

由于申报文宝所带来的眼前收益有限,而责任、风险却激增,所以对于这些藏在深山古村中的仍在使用的明清古建,当地政府申请文保单位的意愿不高。毕竟,一旦申请文保成功,再发生火灾等损毁,要有人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