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皓明
刘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部任编辑,1989年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概念与认知研究中心工作,师从候世达博士(Douglas R. Hofstadter)。随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学习,并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在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已故德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居鲁士·韩林(Cyrus Hamlin)是他的导师。2001 年,他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韦尔斯利学院、卫斯理大学和巴德学院任教。2003 年至今他在纽约波基普西的瓦萨学院任教,目前是中文和日语系以及亚洲研究项目的教授,曾任中文和日语系主任。过去十年间,他曾在中国南京大学德语系任教三年,最近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担任 “过渡时期的抒情诗 ”项目研究员。他曾获得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的资助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奖学金。多年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场讲座,包括德国图宾根埃伯哈德-卡尔斯大学、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和特里尔大学,以及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
刘博士精通多种语言,包括德语、法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以及汉语和英语。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英美诗歌、德国浪漫主义和现代诗歌、古希腊和罗马诗歌,以及文学理论、德国理想主义哲学和诠释学哲学。
【导 读】
《西西里访古纪行》 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悦读性的散文随笔,该书生动呈现了西西里古代遗迹背后的文明视野。与一般游记偏爱采取的抒情视角所不同,《西西里访古纪行》标记出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和造型艺术,并从历史的和审美的维度对它们进行剖析,在看似零散的景点间用历史观念串联起体认古物的线索,而文化的侧影则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中移动出场,使读者在具身化体验中加深对西方文明的理解。
【关键词】西西里 古希腊建筑 文化
图1:从陶耳米纳的古罗马剧场东墙外向南眺望西西里岛的东海岸线,地平线上右上方是埃特纳火山
意大利诗人伦齐诺·巴贝拉曾写道: “上帝在第六天完成了他的工作,他对自己所创造的所有美都感到欣喜,用手握住地球并吻了它,他嘴唇所触之处便是西西里岛。”西西里之美到底如何?虽然各种旅游手册多有客观描摹,但当一个人具身于古代遗迹,发思古之幽情,所呈现的西西里之美深邃而又复杂。美籍华裔学者刘皓明新著《西西里访古纪行》(以下简称 “《纪行》”) ,近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刊行。在其轻盈的文风中,感悟历史娓娓道来,带领读者穿越古今做一次难忘的西西里之旅。
图2:色利努古城卫城前方的西西里海
西西里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美丽的海滩和令人向往的美食,使其成为田园诗般的存在。尤其是其独特的文化,体现在艺术、音乐、文学和建筑等诸多领域,潘塔利卡墓地和神庙谷是最重要的历史遗迹。
《纪行》的作者开宗明义陈述道:“去西西里访古的想法产生于近年来我对希腊诗人品达的翻译与研究……不踏上品达曾经到过、在作品中多方歌颂过的西西里,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占其现存完整作品一大部分的与西西里有关的诗作。”[1]作为一个古典学者,刘皓明先生的《纪行》隐含了双重目标,一是对照品达的诗歌确定行览古迹的路线,二是按德国 “杜蒙艺术导游·西西里” 中的行程建议,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旅程,记录了八天时间造访六十余处的古代遗迹。其文字描述既像是言谈口述,又像是旅行日记; 既有考古学的探究,又有当下的慨叹。非常值得一读!
1
体验历史风格
在《纪行》中,除与品达诗歌相关的古代遗迹外,作者还特别关注建筑、造型艺术等,采用共时和历史的角度描写艺术品,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中的形式与风格,追踪作为观念的艺术品的完整性,体现出自觉的历史意识。
以建筑艺术为例,作者主要采取了三种书写方式:首先,根据建筑的局部特征或整体样式进行共时对比,扩展读者对艺术形式的了解。
图3:叙剌古的圣路济亚修会堂的前脸下层正面图
在谈及俄耳图癸亚岛的圣路济亚修会堂时,作者对这座巴洛克时代的教堂的前脸进行了仔细分析,指出其大门两侧的螺旋扭曲的石柱起源于古代巴勒斯坦的所罗门神庙,故命名为所罗门石柱。
在西西里之外,所罗门石柱不仅出现在梵蒂冈的圣彼得教皇大殿,同样也出现在中国上海原英国卜门化工公司大厦的前脸上,只不过形状稍有改变,为螺旋形半含悬柱。与此相似,作者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诸如伊奥尼亚式、多里亚式、哥林多式立柱的形式特征,以及如何区分、判断这些建筑样式。此外,作者还提供了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相似性的对比,如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钵体育场,和中国天津民园体育场与古罗马斗兽场在整体构造上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是仿古罗马角斗场风格建造的体育场。
图4:上海四川中路原卜内门化工公司大厦,建筑的上层中心窗边上有半含式所罗门柱装饰
作者根据建筑的设计观念进行历史对比,加深读者对艺术形式目的的理解。圣玛利亚诞生主教堂是一座基于古希腊神庙而改造的大教堂,作者通过对比神庙与主教堂内部构造的平面图,发现西洋安置神明的殿堂在设计观念上一脉相承。从神庙到教堂,看似不相关的两座建筑,因设计观念的相似而在形式上得到了某种连续性。此外,在分析赫剌神庙的外观与结构时,作者介绍檐部设计最初存在的建筑缺陷,以及历代建筑师如何进行修正,以追求尽善尽美的视觉效果,反映出古希腊建筑关于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特征。
通过描述来探究不同艺术品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便触及了“风格”问题。作者在对比卡塔尼亚的圣本笃堂和圣方济各·波尔吉亚堂时,先从二者在外观上具有的相似性,判断它们同属于巴洛克风格。
图5:从卡塔尼亚的修士会道仰望圣本笃堂
又从细节处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圣本笃堂前脸上浮雕的立柱不完全是半含和独立立柱,而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更偏爱的壁柱; 相较之下,圣方济各·波尔吉亚堂的巴洛克风格更明显。因此,两个建筑虽然建造时间相近且风格相似,但在规模、位置、隐显方面彰显出的不同,使二者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彼此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避免了雷同和重复。这段描写向读者呈现出“风格”定义的统整性和区分性,它既是一个具有特性和意义的表现的描述性概念,又是一个在艺术史中起到规范作用的概念。总之,风格在艺术史内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外起到描述、统整的作用,对内起到规定、区分的作用。艺术史也是风格的历史。
图6:卡塔尼亚的抬十字架,路西边远处并排坐落着圣本笃堂和圣方济各·波耳吉亚诺堂两座巴洛克式教堂,街道的尽头是本笃修道院跨街拱楼
纵览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善于从形式—功能的角度分析艺术,并揭示出 “风格” 在艺术史中的价值和意义。凡此种种,摆脱了抽象的艺术史叙事,呈现出一种富有审美经验的艺术哲学的写作逻辑。正如杜威所言,艺术哲学的书写应当为了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而努 力。一言蔽之,形式—风格是本书的叙事特色,它离不开作者在古典学、艺术史方面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严谨细致的书写逻辑,不仅有助于读者掌握艺术常识,更有助于启发读者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
2
抒发怀旧情感
《纪行》中所具身体验的古代遗迹历史久远,它们彼此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空间历史叙事。作者对已经或正在消亡的古物表达了惋惜与无奈,在抒发怀旧情感的同时激起了对现代性的追问。
作者在《纪行》中对空间变化的敏感及回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着眼于空间中建筑物的历史变化。或由于时代文明的交叠演进,在空间结构中形成了鲜明的变化。
如叙剌古的剧场遗址,在古希腊时期作为剧院,在罗马时期改为体育娱乐场,在基督教出现后的古代晚期和拜占庭时期,变成了基督徒墓地,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甚至被改造为采石场和引水渠。或由于历史发展带来的审美颠覆,拆毁、破坏原有空间的存在物。这也使人联想到天津的体育场、劝业场,甚至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遭遇的破坏。
图7:阿各里真托遗址公园内的赫剌神庙(从东南角度面向西北方向)
第二,着眼于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阿格里真托保存程度相对完好的古希腊神庙,依然会带给人们所特有的崇高与壮美。废墟成为近代西洋风景画的常见主题,是由于断壁颓垣带来的情绪能更好地令画家在二维平面中制造出三维空间的审美效果。又比如,拙劣的古城和古建筑修复,实际是商业主导下的空间再造,与历史、美感和文化价值毫无关系。
《纪行》中对空间的感知与描述,印证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空间转向。社会学家孔德主张,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具有“历史性”,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揭示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古罗马的角斗场代替了古希腊的剧场,背后展示出历史选择下文明的交替演进。此外,空间也具有涂尔干所谓“情感性”。在巴勒莫,带有古旧晦暗色调的建筑不仅没有让作者感到压抑,相反因为与回忆中故乡情景的相似性,从而产生了熟悉亲切的感觉。
对空间的历史性和情感性的回应,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反思。正如作者在开篇提到刚刚抵达西西里时的感受,他将其形容为一种“失去已久的生活的真实的、本真的感觉”。作者在西西里感到的熟悉感和归属感,既来自在现代文明普遍要求标准化之外突然袭来的不完全循规蹈矩之感,也来自古建场所周遭散发出的虔诚与敬畏之感。当代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曾经指出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分别是:意义的丧失和道德视野的褪色、在欣欣向荣的工具理性面前目的的晦暗、自由的丧失。[3]在某种意义上,《纪行》的作者从访古的初衷,到沿路上对古迹与现代文明之间变化的思考与感悟,为现代社会重新追问意义、价值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行为范式,体现出浓烈的怀古意识和人文情怀,感染着读者进一步思考现代性的诸多问题。
3
古典学的思考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西里位于地中海沿岸,见证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在以访古为目的的旅途中,《纪行》囊括了大量关于诗歌、建筑和造型艺术的古典学知识,为读者了解西方古典文明搭建了一座桥梁,也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参照物。
作者在历史与文学的描写中建立起古典学的大致轮廓,便于读者掌握古代世界的基本情况。作者先是对西西里岛的城市、古城进行了历史介绍,包括历史上希腊人如何在西西里岛上建立的殖民地,在希腊人来到西西里殖民之前,原住民卡塔尼亚进行争斗的历史。其中,叙剌古僭主希厄戎攻陷了卡塔奈(卡塔尼亚的古希腊叫法) ,在城邦内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权威,相关过程也体现在品达的诗歌中,诗人不仅在作品中为新的城邦主提供了文化和法理上的依据,也用隐喻的方式提醒后来的城邦主做贤明的君主。
正所谓“诗可以兴、观、群、怨”,文学与历史的对照阅读让千百年前的场景变得生动,历史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再是简单的 “照镜子” 或者警示作用,而是充分理解人的行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
作者对古典知识的熟练运用,让读者看到了古典学研究对历史的补充作用。例如,阿格里真托的赫剌神庙的名称和原本的用途难以明确,在现代考古学建立以前,便无从谈起欣赏、理解和保护这座古迹。但是,歌德曾于 18 世纪中期游览阿格里真托时写下的一段文字,记录了赫剌神庙的相关信息,由此延伸出来的线索又可以扩大到与其他文学或文献资料的联系中,丰富了人们对神庙的认知。
今天为什么还需要阅读历史和追寻古迹呢? 显然,《纪行》表露了其中的真意:古典学的意义即在当下。正如玛丽·比尔德所说,古典学是一系列 “与逝者的对话”,但逝者不只包括两千年前走进坟墓的人,是现代人在用腹语术,让古人必须说的话有了生命。[4]古典学的浸润,激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感知,包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商业文化的批判、对人类命运的追问。根据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的观点,文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因为“人是文化的产物”[5],文化决定了“成仁”的美好愿景,而文化传承的意义则体现在博雅多通的涵养中。因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典学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意味着人类对文明根脉锲而不舍的追寻,这也是 “访古” 所带来的文化意义和现世价值所在。
歌德说过: “见过意大利而未见西西里,就等于未见意大利,因为西西里乃是一切之线索。”这么来看,西西里的重要价值便一目了然。以康定斯基的三个概念来说,西西里就像是一个 “点”,串起了一条漫长的西方历史之 “线”,进而呈现出西方文明的整体之 “面”。《纪行》作者以“古希腊文艺的当代拾穗者”自居,在亲身游历西西里的个性化体验中,引领读者经历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明对话。书中有许多趣味的描述和想法等待读者发现和体悟,如此便可完成一次西西里之旅,实现由 “点”到 “线” 再到 “面” 的精神升华!
注释
[1]刘皓明.西西里访古纪行[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 ⅱ.
[2][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3][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隐忧: 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M].程炼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英]玛丽·比尔德.古典学还有未来吗?:从古希腊罗马到现在[M].汪蘅译.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社,2023.
[5][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 责任编辑 高宇)
图片由刘皓明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国书评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品牌
微博:@壹卷YeBook
豆瓣Club:壹卷Y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