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 科研达人名片
姓名:卢琛
科室:微生态医学科
研究方向:洗涤菌群移植和消化道肿瘤
科研态度:认真严谨,致力转化
卢琛是第一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结果首战告捷,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万元的资助。而且他还获得了2024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资助。这些并不是上天眷顾带来的幸运,而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结果。
一条微信决定了他的科研方向
卢琛真正开始科研是2017年,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卢琛在南京医科大学受到了系统和良好的科研训练,这为他之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他关注到洗涤菌群移植,是在微信公众号中看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类菌脉会客厅的成立,随后去深入了解了洗涤菌群移植,更是被张发明教授提出的“发明、发现、发展”的理念所吸引。因此,他决定来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医学科进行博士后的训练和学习。
在导师张发明教授的指导下,他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洗涤菌群移植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潜在治疗作用上。这个决定不仅基于对科学的好奇心,更源于他对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强烈愿望。
卢琛的研究致力于将洗涤菌群移植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通过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提高患者对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减少副作用,并有望改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能为胃肠道肿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手段。他希望他的研究能得到转化,能实际解决临床问题。
科研能力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卢琛做科研是靠着基础经验,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他在硕士阶段做科研,以看文献和基础实验为主。要快速的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就需要大量阅读文献;要熟练掌握每一项基础实验,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大量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分子实验。因此,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长达14小时左右。
博士及博士后阶段,在拥有一定科研自主思维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后,卢琛开始做一些小范围的探索,更注重于和专家、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打开自己的思维局限。因此,这个阶段每天用于科研的时间大约在13小时左右。
每个实验都是从失败开始
说到困难,卢琛表示,科研人的困难往往是相似而又不同的。在实验方面,会出现细胞污染(支原体、细菌、真菌等)、WB失败(没条带、黑膜、多出条带、内参不齐等)、免疫荧光(一片黑暗、通道串色、抗体不行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卢琛的每个实验都是从失败开始,或者是没有哪个实验会永远成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博士期间有一次跑WB的问题。“怎么跑都是膜上有一团黑影”。
他自认为操作没有问题。于是开始找原因,请教师兄师姐、师弟师妹、请教老师、网上查资料等等,总结下来就是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随后他挨个试剂进行替换,做了很多次,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此时,一周时间已经浪费了,内心焦灼异常的他,最终决定把所有试剂进行替换,然后实验正常了。
“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遇到困难就要解决困难,这也是科研人必备的一个要求,就是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卢琛深有感触地说。
做科研≠熬夜
卢琛说,科研带给了他很多改变,从生活,到性格。因为科研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和计划,从整个课题到每个细小的实验细节,都需要提前规划和学习,这让他养成了凡事提前做准备的习惯。无论是生活出行还是出门办事,他都会做一个初步的规划,例如出行方式、部门、办公时间等等。这个习惯能让他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
此外,他在科研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可能很多人觉得做科研就是作息混乱,经常熬夜等等。其实一开始他也是如此,经常熬夜做实验,第二天精神萎靡,晚上再继续熬夜做实验,如此变成恶性循环。后来,他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作息。发现早起做实验,不仅精神好,而且人也少,仪器也比较空闲。从此以后,他养成了早起做实验,晚上做文案的习惯,课题反而进展得更快了。找到自己适合的生活节律,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