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2024·第五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自2024年2月1日征稿以来,共收到有效投稿作品1827组(共29618幅)。

本届影展投稿作品围绕中华各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断交融凝聚成更加牢固的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以体现对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的真实性、整体性、深刻性记录为原则,多角度、深层次地呈现了“共同体记忆”“文化遗产及其变迁”“家园与生计”“信仰”“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各民族当代生活图景,展现出新时代的社会历史变迁,留存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当代记忆,在影像中传递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作为影展主办方,中国民族博物馆秉持专业和公正的精神,规范评审制度、严格评审流程,邀请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认真严谨的评选。评选出200组入围作品,于今日揭晓。

所有入围作品,在签署授权协议后,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并向作者颁发收藏证书;作品有机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公益性展览中展出。

近期,评审委员会将在入围作品中评选出20组入展作品,在“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隆重推出“第五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入展作品评选结果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布,敬请关注!

2024

第五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入围作品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序号作者作品名称1 白英 传统手工艺(三)

我拍摄《传统手工艺》专题从2013年开始,已超过十年时间,已拍摄完成一百多项全国各地手工艺项目,2018年我拍摄的《》组图(30幅)(2013年—2018年创作)入选了第二届民族影像双年展,2022年又提交了组图《传统手工艺(二)》(30幅)(2018年—2022年)入选了第四届民族影像双年展。2024年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展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上,也有我这两组作品的呈现。两届入选,让我很受鼓舞,感觉到自己拍摄的内容很有意义,中国传统手工艺是这样的丰富,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近几年我一直在坚持创作,本次提交的作品《传统手工艺(三)》(30幅)依然为我长期创作的主题,是从2022年6月至今新创作的项目中精选而成。通过真实地记录手工艺项目,展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凸显凝结在手工艺人骨子里的匠人精神。而对他们的图文影像记录,不仅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手艺人的珍贵记录,也是对中国曾经或即将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什么模样?它其实就是一件件篆刻在器物上的华美纹饰,是一个个凝固在寻常生活里的家用物件,是一缕缕融化在舌尖上的独特美味,是一丝丝烙印在心房里的美好寄托……真是至善至美,大美无言。十年的拍摄中,我经常深入到各地采访特色手工艺项目,近年的拍摄中,还特别注意了民族地区的手工艺项目,与手工艺项目在新时代的发展。在跟踪拍摄深度了解手工艺项目的历史、制作过程、技艺传承、发展前景以及手艺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的过程中,越是深入,越是感受到蕴藏在手工艺中的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朴素的民间智慧、本真的人生哲理。

我的拍摄内容,由五洲传播出版社结集为出版发行, 2017年8月出版第一版,2018年9月出版英文版,2020年1月出版第二版,目前还在坚持继续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楚式漆器

2024年 4月9 日湖北荆州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已二千多年的历史。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彩,色彩饱和雅重,制作过程精细复杂,需要融合雕、漆、绘三大工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传志正在制作仿古楚式漆器礼品“虎座凤头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蒙古族马鞍具制作

2023年 3月 28日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因而马鞍也成为蒙古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品与精神摇篮。马具的制作技艺,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赤峰克什克腾旗辽阔的漠北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之地,马鞍制作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达来诺日镇托力嘎的牧民查宝音塔拉,用精湛的技艺传承着这珍贵独特的民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唐三彩

2024年 6月 08日 河南洛阳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的工艺的珍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的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为“唐三彩”。因为唐三彩最早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唐三彩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年手艺人张毅鹏正在制作唐三彩“中国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泾县宣纸

2023年 5月 11日 安徽泾县

宣纸“始於唐代、产於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有着“纸中之王”的美誉,古代流传至今的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使用宣纸保存。在宣纸发祥地安徽宣城市泾县小岭村,宣纸手艺人曹建勤匠心传承,为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的修缮研制了古法 “粉蜡笺”,他还曾为国家图书馆敦煌残卷的修复、《永乐大典》的重印等重大项目特制过专用宣纸,此外还成功恢复失传的“羊脑笺”、“粉蜡笺”等传统名贵宣纸品种,其“古法宣纸的制造方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金石传拓

2022年 8月 12日 天津河北区

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图案、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而金石传拓是用中国人的传统手法表现中国古代器物,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于一体。精美的拓片,离不开传拓艺人的高超技艺,张音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多年研究古青铜器、钻研金石传拓技艺的名家,曾参与了“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等多项国家级传拓项目,他手中诞生的一幅幅金石拓片,不仅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器物的原貌,而且将器形上文字与图案的细微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铁艺灯笼

2023年 10月 03日 河北蔚县

手工铁艺灯笼流传于北京、张家口一带有数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蔚县,制作出来的铁艺灯笼很有名。家住暖泉堡的梁库师傅,坚守古艺几十年,并将铁艺灯笼发展成了产业,他坚持传统技艺与研发创新相结合,带领工友们制作出来的铁艺仿古灯笼,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图案丰富,结实耐用,并将绘画、剪纸、编织、刺绣等艺术元素融入到铁艺灯笼的制作中,产品远销国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夷陵版画

2024年 4月 07日 湖北宜昌

夷陵版画源远流长,据宜昌县(现夷陵区)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夷陵的民间黑白木刻版画就驰名远近,因而也成为“中国民间版画之乡”。在夷陵民间木刻版画中,鲜见宏大叙事的“史诗性”题材。其佳作,更为多见的是一些描绘寻常生活场景、乡间民俗活动,以及表明美好祝愿的“小”题材,作品生动、真实、感人,在“小”题材中获得的艺术升华。民间艺人万宗成,正在创作夷陵版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8惠民泥塑

2023年 11月 03日 山东惠民

惠民泥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自流传于山东滨州市惠民县的拴娃娃,从憨态可掬的泥娃娃到花样百出的吉祥物,植根于黄土文化沃土之中,融入民生、民俗与市井万象,饱含纯真与质朴的乡土情结,有扳不倒娃娃、小泥货等品类。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因家家户户做“泥娃娃”名声很大,该村的老艺人孙保水夫妇正在制作“泥娃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9太谷砖花

2023年 11月 25日 山西太谷

太谷砖花,是一种建筑雕塑装饰构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亦称为“砖雕”“硬花活”,常见于民间古宅的照壁门楼、墀头脊兽等处。在明后期至清中期的两百余年中,由于晋商的崛起,山西境内建造宅院、寺观蔚然成风,砖花被大量用到了建筑上,孕育了具有独特北方风格的砖雕艺术,并形成了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砖雕生产格局。近年来,国风文化的盛行,古建筑修缮备受重视,温建明作为太谷县温氏“晋砖世家”第八代传承人,开拓创新,大力拓展砖花的应用场景,古老技艺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永春纸织画

2023年 5月 06日 福建永春

永春纸织画,是闽南侨乡泉州永春县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 永春的纸织画融编织绘画于一体,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画面有如覆盖一层薄纱,既有十字绣一样的方格分明,又有隔帘观花隐约依稀的艺术效果,这项技艺除完美地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还多了一份朦胧之美,是为一绝。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梅森夫妇正在创作纸织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长治堆锦

2022年 8月 06日 山西长治

长治堆锦,是山西省长治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纸做底、棉为胎、绸缚面、施以色、堆成画”,是一种以丝绸为主要材料,经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浮雕效果的工艺装饰画,享有“立体国画”的美称。 闫向军老师是长治堆锦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对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在题材、构图、色彩、装潢形式等方面不断改进。让堆锦易学易做易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武夷山创意竹编

2023年 5月 04日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竹编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过去以编制果篮、花瓶等生产生活实用器为主,新一代竹编艺人谢宏星,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竹编工艺的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结合,不拘泥于传统题材,为竹编工艺注入更加多元、更符合当代生活的主题和素材,创作出有更高价值的文创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天津贡掸

2024年 1月 26日 天津南开区

天津贡掸,由天津蔡氏一门传承,至今已传承五代,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曾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因此得名“贡掸”。鸡毛掸子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掸灰除尘的必备传统物品,因“鸡”和“吉”同音,给鸡毛掸子的实用价值之外又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老艺人蔡成浩守护祖传贡掸技艺,“津门蔡氏贡掸”不仅是天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天津的城市名片与标志性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浅浮木雕

2024年 4月 10日 湖北荆州

浅浮木雕,以木板为载体,以传统中国工笔国画为粉本,集诗、书、画、印、雕于一体,是国画与木雕相结合的产物,用浅浮木雕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雕刻的艺术语言,是对国画的再创作。荆州市非遗项目“浅浮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永安在创作,雕刻深度仅有1毫米,不仅要懂画,而且要有娴熟的技艺,做到心手合一、刀随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孝义木偶制作

2022年 6月 03日 山西孝义

在山西吕梁地区的孝义,流传着一种“杖头木偶”戏,一个个木偶形象仪态曼妙栩栩如生,在演员操纵下表现的活灵活现。孝义木偶戏能传承至今,木偶形象能推陈出新,设计制作的手艺人功不可没。吕梁市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王茂伟,在木偶制作工艺中不断开拓创新,尝试把现代科技运用其中,根据戏曲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来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效果更炫更富时代感,这样做出来的木偶既摆脱了单纯戏曲程式化的传统,又构成了木偶新的舞台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叶雕

2024年 6月 10日 河南焦作

叶雕,又称剪叶,取材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经手工在落叶上精雕细琢,成就精美的图案。制作叶雕的工艺非常复杂,精选后的树叶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60多道工序,运用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工艺制成。焦作陈氏叶雕传承人陈黎明在传承叶雕的山水、花鸟技艺上,把太极拳24式图雕在树叶上,画面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平遥刻铜

2022年 9月 24日 山西平遥

刻铜,亦称文房金工,指在铜质文房用具上镌刻绘画、文字等,是一项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雕、镂、刻、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山西平遥古城刻铜艺人王维民制作的铜墨盒、铜镇尺、印章等,每件作品都承载着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以及地方特色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桦皮画

2023年 3月 27日 内蒙古赤峰

桦皮画是中国北方林区一种特有的工艺品,它以白桦树上老化剥落的树皮为原料,经过烘干、烙烫和拼接加工而成。内蒙古赤峰的克什克腾旗域内,原始森林茂密,提供了工艺桦皮画的优质原料。手艺人们经过精细的剪裁、雕刻、镂空、镶嵌、粘贴、着色等技法,使克旗“桦皮画”成为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钩织

2022年 5月 15日 山西阳泉

钩织是民间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又称钩花,属于手绣产品中的一类。山西地区钩织的花样比较自由,仅用一支钩针与一根线,即可编织出毛衣、帽子等数十种服饰,还能编织出毛毯、装饰画、小物件等。平定后沟村的翟丽娟居家创业,从小教孩子们动手,钩织出的产品图案丰富美观,色调高雅大方,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深受喜爱和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富县熏画

2024年 2月 14日 陕西富县

熏画,流传于陕西延安富县一带,来源于剪纸熏样。熏样,是过去民间保存剪纸花样的一种方法,用烟火把剪纸原样“复印”到纸张上。制作方法是先剪好剪纸,然后用水把剪纸附贴到另一张纸上,用烟火熏烤,晾干后将剪纸样子揭掉,现出黑底白花的画面。然后再借助黑色骨架,巧妙利用颜色涂料绘制,从而制作出古朴雄浑、虚实相生的熏画。鲁跃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富县熏画的传承人,她一直在坚持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草编

2023年 3月 27日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克什克腾旗草编文化,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独特的水土环境和气候条件,草原上生长的羊胡子草、芨芨草和扫帚草是草编的优质原料,生产生活中,草编成为牧民们不可缺少的技能,是远近闻名的“草编之乡”。手艺人王淑娟创立了亿合草编合作社,采用天然原料,带领草原姐妹开发的草编制品花样翻新,集观赏实用为一体,是环保、健康的原生态现代生活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后山剪刀

2023年 5月 11日 安徽泾县

后山剪刀,出自安徽宣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安徽省级非遗项目“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传承人俞宋桃师傅坚守古艺的阵地,经营着后山仅存的一家剪刀厂。一把小剪刀,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复杂,需要经过点炉、裁铁、锻打、加钢、打磨等8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他制的裁剪宣纸专用的“宣纸剪”,头方个大,沉重锋利,被誉为“天下第一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3丁村土布织造

2023年 8月 19日 山西襄汾

丁村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原料是天然棉花,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全部工艺均为纯手工操作。地处晋南炎黄文明发源地的丁村,拥有“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万年前即有“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男耕女织曾是他们的理想生活,世世代代的丁村劳动人民种棉织布、铺炕裁衣,将手织老土布的织造工艺代代相传。李龙旺和妻子王秋菊,是山西省级非遗项目“丁村土布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带领村中妇女,不断改进纺织技术,使老土布呈现出丰富多彩、各异其趣的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月饼模具

2022年 6月 04日 山西孝义

月饼模具,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是凝结我们民族情感的实用器和艺术品,山西孝义兑镇前岭村的原提明师傅一直坚持做手工月饼模具,一块木料做成月饼模具要经过画模、凿坑、雕刻、打花、出边、打磨等近十道工序,花费几天工夫才能完成。作为孝义为数不多留下来的月饼模具手艺人,他也成了这门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5绥德石雕

2024年 5月 01日 陕西绥德

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于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绥德享有“石雕之乡”、“石狮王国”的美誉。在绥德家家户户都有炕头石狮,又称拴娃娃狮子,是当地民间石狮崇拜的最奇特的一种形式。绥德石雕工艺大师薛联银正在雕刻石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6麦秆画

2024年 3月 17日 山西太谷

麦秆画,又称麦烫画、麦秸画等,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再经过手工艺人巧妙构思和精心创作,从而把最为常见的小麦秸秆变为一件件精美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手工艺精品。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烦琐。山西太谷王峰、任李平夫妇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实践,从而使麦秆画重新受到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7高粱秸秆扎刻

2024年 3月 23日 河北井陉

高粱秸秆扎刻工艺,主要分布于河北井陉矿区,始于清末民初,作品以周边农民种植的高粱秸杆为原材料,其创作手段采取“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手工完成,手艺人赵润生制作的微缩楼阁,巧夺天工,让看似平常的高粱秆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8太行崖柏文创根雕

2022年 6月 26日 山西阳泉

太行崖柏,因奇特恶劣的生长环境,自然腐朽形成造型奇绝、肌理丰富多变、柏油充盈的根材。崖柏文创根雕,以树根、树身、树瘤等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创作对象,配以独立的构思、立意、加工处理等手法,精心制作成为艺术珍品。阳泉的根雕艺人杨喜林,借鉴了中国书画的元素,将崖柏呈现形式进行创新,巧妙地借崖柏原形,通过“枯树、怪石,破房”的枯朽形象,把崖柏根雕有机地创作成画的形式,成为颇具特色的崖柏根雕文创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9望都千层底布鞋

2023年 8月 24日 河北望都

千层底布鞋是一项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和过去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河北保定市非遗项目“望都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尚立刚,坚持手工制作,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到布鞋创意设计中,他创立的“素心履”鞋业,形成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在传承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东兴大缸

2022年 8月 07日 山西长治

大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家户中,是必备的生活用品。山西长治贾掌镇的东兴村,祖辈流传着“东兴大缸”制作技艺,做一口好缸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开陶土、备陶泥、捏缸、制坯、上釉、晾缸、装窑、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众多讲究,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几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虽然大缸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但来自全国各地酒厂、醋厂、酱油厂需求依然很大,如今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还成为带动当地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相关专题:

《》(2018年作品)

2018年第二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的入选作品,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2022年作品)

2022年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的入选作品,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专辑

影子之美 自游之旅

图文原创

初心无极。

摄影就是智慧的修行,

是清晰地观照世界,

是真挚地表达情感,

是由衷地懂得感激,

是深切地体味幸福!

欢迎关注 扫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

搜索 yingzizhimei 微信公众号 关注!

QQ:406902551 微信号:yingzi299348

欢迎各位朋友阅读、转载、分享。

原创图文作品,作者拥有全部著作权。

微信平台、网络平台、纸媒等媒体使用请联系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