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9期内容
我关注了一位博主,她是东北人,目前生活在英国,每天会拍一些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内容大多是一日三餐。因为饮食习惯不同,丈夫喜欢吃三明治之类干巴巴的食物,而身为中国人的博主,更喜欢吃热乎乎的炒菜,像西红柿炒鸡蛋、炖排骨、烧茄子等等,都是她的所爱。
一天,博主午餐做了酸菜炖粉条。她介绍说,食材是在当地一家超市买的,花费可不低呢。网友们听了纷纷咋舌:这些钱在国内能买好多粉条和酸菜了!的确,粉条和酸菜是东北最常见的食材,品质高却价格低廉,和国外比对几乎相当于白送了。博主颇有感概,说回国之后一定要多吃几顿找补回来。
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家乡司空见惯的东西,一旦到了异地就身价陡增,甚至高攀不起了。一次有位广西的朋友来我所在的城市出差,一起逛街时,他听到水果的价格直呼“买不起”!原来,这里的水果价格比他们那边翻高了好几倍。我解释说:“你们是原产地,千里迢迢运到这里,要加上运费、人工、店面以及损耗等等,价格自然会高一些。”朋友虽然理解,但还是不能接受。
我笑了,可能是朋友太年轻的缘故,还无法懂得“物离乡贵”的道理。有时候,贵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而且与别的方面相比,价格上的贵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我读书时还很年轻,胃口好,学习和运动使得身体消耗量也大,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室友们一起吃夜宵。当时条件有限,一碗香浓、管饱的方便面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人在外地,我特别想念家乡生产的“豫竹”方便面。那种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加个鸡蛋和一点青菜,就是最好的“营养餐”,趁热“呼噜噜”地吃下去,即使正在生病也会立时好了一大半。
有段时间,学业上的挫折加上身体的不适,让我意志消沉,神情沮丧。一个下雨的傍晚,饥肠辘辘的我躺在宿舍里,特别渴望能吃到一碗“豫竹”方便面,可热心的室友帮我跑了附近好几家超市都没有买到。那种时候,我觉得由胃而蔓延至全身,都无着无落地轻飘飘。后来还是忍不住给父母打了电话,让他们从家乡寄过来一箱“豫竹”方便面。当我端起那碗来自千里之外的“家乡味道”大快朵颐时,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物离乡贵,更珍贵的其实是它的自带属性——凝聚着家乡的气息和独有的乡情。看到家乡的物产,就似看到了家乡的景致,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闻到了家乡草木的气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无处排解的乡愁,都在瞬间爆发并妥妥安放。所以,让人觉得贵重的,从来不是某种物品本身,而是沉甸甸的关怀与惦念。
作者:乔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