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摄影报道

第一次见到荥经砂器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曾庆红时,他头戴斗笠,身披棉毡,“隐藏”在开窑的工人中。

9月12日,“万千气象看四川”采访组来到四川荥经县曾氏工坊,了解国家非遗荥经砂器时,媒体团的目光和镜头先是聚集在做介绍的年轻人余学铭身上,而后又随着倒数声,紧紧地聚焦在即将开窑的窑盖上。

直至开窑结束,媒体团的脚步继续跟随余学铭的介绍离开烧制坊,这位工艺大师也卸下装备,“事了拂衣去”。

谁也没想到,这位穿着短袖短裤、皮肤黝黑,朴实得不能再普通的开窑工人,就是曾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庆红在烧制现场

而事实上,曾庆红觉得,自己一直都只是一位手艺人。毕竟,从13岁开始制砂器,40年来,只干了这一件事。而他的人生,也正如其制作的砂器一样,千锤百炼,终成“模样”。

“中华砂器第一乡”

有个“曾大师”

在四川荥经严道古城附近,有一条砂器一条街,沿街分布的店铺门口,几乎都摞满了一层层的各种黑色的砂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庆红的砂器作品

别看这些砂器多是黑色,造型看起来也有些粗犷,它们可是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荥经古称严道,以砂器闻名。荥经砂器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因此,荥经也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

荥经砂器的制作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汉族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庆红的砂器作品

而生活在荥经严道古城附近的居民,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个个是匠人。今年53岁的本地人曾庆红,经营的曾氏工坊是这条街上最大的一家;而他自己,更是匠人中的匠人,别人都称他为“曾大师”。

1971年,曾庆红就出生于古城村的一个砂器世家,自幼耳濡目染。13岁时,曾庆红随祖辈正式学习砂器制作手艺,成为曾氏砂器世家第九代传承人。

深耕荥经黑砂制作40年,曾庆红对荥经砂器制作早已内熟于心,无数件恰到好处、精妙绝伦的砂器在他手下诞生。如今,曾庆红不仅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更是这项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千万锤成一器”

百炼方成人生

曾庆红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一直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和纯手工制作,共有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淬火、出炉、打磨等九道工序。从采料制胚到进窑烧制,再到打磨出库,九道工序一步也不能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窑后,被烧得通红的砂器显露真容。

的确,没有一个砂器,一开始成器。没有人天生就是大师,从最初学制砂器的“愣头青”,蜕变成工艺大师,这条路,曾庆红走得并不容易。

20世纪90年代,荥经砂器的制作还主要限于砂锅、花盆、药罐等生活用品时,曾庆红为了提升砂器的价值,也为了生存,开始将荥经砂器的品类朝着工艺美术品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荥经砂器烧制

虽然彼时曾庆红的制砂技艺已经很成熟,但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充满坎坷的。有一次,曾庆红制作了一个月的产品,由于缺乏经验,在烧制时窑内温度过高,烧到了1500摄氏度,导致全部报废。还有一次,曾庆红突发灵感,连夜制作了一个工艺品类的精品砂锅,隔天便放在了馒头窑内烧制。

开窑的时刻,曾庆红屏住呼吸,两眼灼灼,直直地盯着即将打开的窑盖。而当被熊熊火光烧得通体透红的砂器出现在眼前时,曾庆红愣住了,不一会儿,眼眶里便噙满了泪水。

由于初坯没有干透,又是露天烧制,这次的尝试,也失败了。

“穷人要发狠,老天都看不成。真的太难太心酸!”打击是巨大的,但曾庆红转眼渐渐也想通了:“只要我还有一双手,总会做出想要的砂器。”

经过这几次失败,曾庆红对制作出一件成功砂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回归本真

“40年只干了一件事”

后来的几十年,曾庆红不断精研技艺,他经手的砂器越来越多,砂器也像听他的话一般,几乎总能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在技艺成熟之后,为了推动荥经砂器更好地发展,曾庆红开始探索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绫壶》

曾经有一段时间,曾庆红痴迷于将砂器的质地做得更为细腻,而当他将这些“得意之作”带去展览和参赛时,却被人误以为是“宜兴紫砂”。

这一误认,却点醒了曾庆红。“荥经砂器本身就是夹砂陶,一味地模仿其他砂器的特质,只会适得其反。”

自此,曾庆红开始回归本真,坚持古法制砂器。也不再执着于追求器体细腻,而是保留荥经砂器原本颗粒感特质的基础上,做到粗中有细,作品《天绫壶》正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2019年,这把工艺精湛、古朴蕴藉的天绫壶,在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赛上一举夺得金奖。

虽循古法,曾庆红也并不守旧。这么多年来,他结合当代审美和现代需求,通过向别人学习和高校合作等方式,对荥经砂器的进行创新;同时也广泛传艺培养传承人,全力推动荥经砂器的发展。

40年的砂器生涯,曾庆红也不是没有累过、苦过,但凭着对砂器的满腔热爱,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有的时候我都说,下辈子不想做手艺人了,因为操的心太多了,有时还不一定成功。”曾庆红说:“但,我又还想做,因为成功的那一刻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就像是腾云驾雾一样,我形容不来。”

如今,曾庆红将经营工坊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女婿余学铭,也是曾氏砂器的第十代传承人。而他自己专心搞生产,还是做了最纯粹的匠人。

的确,或许只有真正爱到极致,才会在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都舍不得放弃。就如采访最后,记者问曾庆红:“荥经有那么多好的手艺人,为什么只有您成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您觉得是为什么?”

曾庆红想了想,认真而又谦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40年只干了这一件事,即使在发展从未间断过,因为我是真的喜欢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