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到八一建军节,除了是英雄城市民的荣耀外,还有一份口齿留香的记忆。那是单位的食堂,每年的8月1日中午,食堂会有一次大餐,大餐就是有大碗的红烧肉供应,也是托军队的福吧,后来慢慢地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在那个要票的年代,吃一份红烧肉,那是满满的幸福感。

民航向塘机场的员工不是很多,1981年入职的时候,大概300多人,但是食堂很多,有空勤灶,地勤灶,大灶和旅客餐厅。

大灶是我们的叫法,就是职工食堂。在老候机楼的南面不远。食堂里有四边固定的方凳围着的饭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邬少云,鸣谢

印象深刻事情记录几件。早上的馒头和包子很不错,稀饭就不行了,用剩饭熬煮的。小菜相当简单,3分钱的什锦菜、萝卜干是常态,榨菜很少见到,更没有热炒的小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工会给六一儿童节表演的小朋友准备礼物,左侧能看见食堂的饭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省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表演节目,远景是写菜名的黑板

中餐有时候也会有馒头或者包子。见到山东兵右手拿根大蒜,左手指缝中夹着四个包子。蹲在食堂外面的水泥台子上,一口包子一口大蒜,吃得香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饮食习惯。我还是习惯米饭,买点花荤就能吃好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在食堂举办联欢会

几十年后,同住在一个院子的姓李的同事谈起他在大灶当厨师的时候,指责他打菜的铁勺一颠一颠地,把肉片都颠没了,当然是笑谈了。那个时候特别能吃,年轻呢。有时候我就傻想:“没吃的时候有吃就是幸福,有吃的时候能吃就是幸福”,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在食堂举办联欢会

大灶由于空间大,在没有建造礼堂的时候,是员工开会的场所,也是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

大灶的东北角,是空勤灶的地盘。空勤灶也叫飞行灶,在我居住老侯机楼的左前方,经常会经过这里。每当饭点的时候,排气扇会吹出一阵阵香味,假装深呼吸一口气,闻闻空勤灶的肉香,暗暗的吞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瞧上几眼,还会恋恋不舍,抬不起脚来。空勤灶是我们年轻人羡慕的所在,那里的饭菜高档,饭后有水果甜点,是天之骄子--飞行员的食堂,不是我们所能涉足的。地勤灶,介于大灶与空勤灶之间的水平。接触的很少,印象不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5月4日,民航总局印发《关于同意从1981年起试行财务包干办法的通知》。资料来源,民航官网,侵删。

旅客餐厅,在向塘机场新候机楼的7号门内。这里的饭菜要高档一些,可以炒菜。从1981年开始,国家对民航实行财务包干,3年内“利润包干上交,超收分成,亏损不补”。当年国家下达的包干基数为1500万元。民航系统逐级落实盈利或减亏包干任务。企业积极改善经营管理,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旅客餐厅就是创造利润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邬少云,鸣谢。

红色的字为向塘机场“旅客餐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向塘机场旅客餐厅

记得一年夏天晚上散步的时候,7号门内展示出一排玻璃柜子,里面摆上了小盘的卤牛肉,花生米和冰啤。小吃上一顿得6元钱,想到在家乡年老的父母,起早贪黑一年的劳作也就几十元钱,这种奢侈的生活,也就是浅尝即止。

飞机油箱中的航空煤油,时间长了,会在油箱的底部沉淀一些杂质。因而每过一段时间,飞机机务要把那些沉淀物放掉,怕有杂质影响飞机发动机。

这些要丢弃的航油,就被收集起来,买个煤油炉来煮点面条做个夜餐,或者炒几个小菜,喝点小酒。刚开始,我还是对这些航油有疑虑,会不会像汽油一样产生安全问题,同事说不会,航油很安全。

民航老候机楼的北面,是空军的地盘。有一次,我们在宿舍楼上用煤油炉煮面条,放下面条后,感觉要放点蔬菜会好吃一些,找遍了也没有发现青菜,有同事就说,后面空军种有青菜,几人自告奋勇来到后面的菜地,拔几颗青菜,也不要多,点缀而已。结果拔青菜的时候,感觉不费劲,土壤特别松,一想,不好,是刚刚栽种的,赶紧拔上几颗就跑回楼上。次日也不去后面散步了,怕被空军的士兵逮住,说不清楚。

不知从那年开始,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伙食补贴就以现金的形式发给个人,三大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成统一的一个食堂了。再后来,市场化了,食堂也承包了出去了。

飞行员的伙食补贴多少不知道,地勤的补贴已经相当于工资两倍了。当时我的工资21.5元,地勤的伙食补贴高达45元。地勤的小伙子收入高,也就成了姑娘们追逐的重点,身价直线飙升。

新候机楼的东面有一条南北向的公路,命名为二号公路。二号公路是外界进入候机楼的主要道路。公路的东边是空军的地盘。跟省局新办公楼隔路相望的有一栋废弃的小楼,新村胡家渡村的胡老板在此租下此楼,开了一家饭馆。

据说胡老板纠结了很久,才借钱开的饭馆,生怕亏本还不起债。谁知生意红火,“日进斗金”。有人见到有利可图,陆续沿公路在空军的地盘上开了一排小店。当然最多的还是饭店,价廉物美是其主要特色。

因而这片饭店吸引来大量的食客。有民航的员工,有军人,也有旅客以及接送客人的亲朋。就连乘坐民航职工班车的员工,下车后也要赶到这片小店吃上一碗一块五的汤粉,再带一个一块钱的荷包蛋。

休息时总有人在此小酎。还没有发明地沟油的年代,食用油以猪油为主,猪油渣子炒辣椒也是一盘好菜。

小饭店提供酒水,有意思的是,结账的时候,服务员是按照啤酒瓶的数量来计算酒水的价格,这就给客人有空子可钻。一次跟同事在小店子里喝酒,一个同事回头看看没有店家的人在场,就把两个啤酒瓶丢到窗外,又开始若无其事地喝起来。倒不是贪图这点小便宜,而是老火店家不给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邬少云,鸣谢。

2号公路上的“饮食一条街”

最让人惦念的是汤粉和南昌炒粉。它的名声已远播在外。甚至内蒙的机组停场南昌后都要打听它,并美美地吃上一顿。

胡老板请来已退休的民航职工当厨师。陈绍登师傅原来在民航就是厨师,烧菜水平很高。但大家更喜欢他做的汤粉,早上往往要排队等上一段时间。后来听说胡老板因病故去,葬礼上来了一个女子争遗产,是不是诠释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名言警句?

随着民航搬迁到昌北,这条曾经热闹一时的马路也就显得宁静了。不过还是有几个饭店的老板也跟着到昌北机场开业。

摄影、文章:水中鱼,原标题:民航故事之食堂

编辑:宗鹏程

原创图文,向塘有个号经原创作者授权同意后发布。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向塘机场大楼“今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