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时候抗战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国民政府为什么却要大规模裁军

1944年,全面抗战已经打了七年。在这七年中,中国已经打的筋疲力尽,财力和资源几近枯竭。而中国的对手日本虽然在太平洋战场被打的节节败退,但仍然在负隅顽抗,并在中国战场发动了孤注一掷的豫湘桂战役。在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军队被打的一溃千里,中国损失了数万军队和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在豫湘桂战役后,也就是1944年底,尽管抗战形势依然严峻,但国民政府却进行了大裁军,裁掉了上百万军队。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当时抗战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国民政府为何却要大规模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从当时的局势来讲,1944年已经到了二战末期,尽管日军仍然在负隅顽抗,但盟军已经在太平洋和亚洲战场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日军的战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中国只要再撑一下,支撑到美国击败日本就可以了。所以虽然日本在中国仍然非常活跃,但国民政府并不担心日本在中国翻起多大的浪。中国牢牢掌控着西北和西南,还有美国的支援,撑到战争胜利绝对没有问题,所以即使裁军也不会影响抗战大局和二战的形势。国民政府裁军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受豫湘桂战役的影响,国民政府认为裁军势在必行。豫湘桂战役中,数量庞大的中国军队遭到了惨败,国民政府因此对豫湘桂战役进行了深深的反思。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军队参差不齐,虽然军队数量高达数百万,但大部分都是拉壮丁拉来的农民,几乎全是文盲,战斗力也很差。当时中国组建远征军去印度,向全国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全国动员才勉强凑了十万受过教育的合格兵员。随着美国援助的到来,国民政府已经开始换装,对士兵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军队裁撤整编势在必行。所以国民政府才在抗战仍然继续的情况下进行大裁军。不过别看裁掉了上百万,但裁下去的都是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老弱病残以及不上战场的非战斗兵员(主要为行政后勤人员),留下的都是精锐,同时补充了很多高素质的青年兵,所以虽然军队数量减少了,但战斗力却大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抗战打了好几年,中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虽然有美国的支援,但美国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中国财力几近枯竭,根本无力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当时中国的财政收入还不到2亿美元,不要说养活数百万军队,而且还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连正常开销都不够。加上当时中国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经济已经几近崩溃,中国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是非常困难的。抗战胜利已成定局,中国没有必要再供养如此多的军队,所以需要大裁军。此外,中国庞大的军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吃空饷的,领饷的人很多但打仗的没有多少,裁军不仅可以大大减轻严重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减少吃空饷兵员的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日本的战败已经成为定局,所以国民政府开始为抗战胜利做准备。裁军就是国民政府对抗战后布局的一步棋。国民政府借裁军的名义大肆削弱和裁并地方部队,利用裁军打击异己,很多军阀派系的军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东北军、西北角和川军等一些地方军阀甚至给整编没了。这是战后中央军一头独大的重要原因。战后中央军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多少,而且凭借着美国的援助大大增强了实力。如果不是国民党坚持要打内战,削平地方军阀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