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他们用无限的爱心、渊博的知识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学生,年年月月,点亮星辰。杨金龙就是这样一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的大学老师。初见,杨老师平易近人,和此前在视频中看到的不太一样。在轻松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了一名大学青年教师的大爱与谦逊。
1
回来才能给家乡
带来无限可能
“2010年,我拿从父母借来的3000元,第一次走出会宁。” 在那年高考中,杨金龙以甘肃省文科第75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南大,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他常常靠着一顿仅有1元钱的米饭加4毛钱的菜,斩获了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特等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等40项荣誉,主持参与项目近30个,合作出版书籍5部,获得软件著作权25项、发明专利1项。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毕业时那段发自肺腑且感动全网的发言,狠狠驳斥了“读书无用论”,也鼓舞了很多寒门学子。
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拒绝了许多知名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甘肃,成为了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一名教师。“对于成长和学习经历都并不诗情画意的我来说,没有什么绚烂的梦想。但我深知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只有回来才能给家乡的未来带来无限可能。”
2
有幸被光照亮
他也想发光
“之前出身贫穷的我,一直梦里都想去外面看看。我大二的时候就参加了赴美学习交流活动,使我有机会接触到领域前沿的国际资源。因为我是贫困生,所以学校报销了费用。自己出去过了,就想着让老家的孩子们也能出去看看。” 杨金龙说。他的老家很偏远,外面的人不愿去,但是那里的孩子却渴求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一直想做这些贫困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梦想的筑路人,于是发起了“回哺行动”,努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为家乡的孩子们送去关爱和帮助。
他希望这种帮扶不仅是在生活上,更从思想上、学业上进行帮扶。“从2020年开始,我们前期主要还是一些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之后我准备带着孩子们研学,让他们接触新知识、新文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树立目标、增强自信。”今后,“回哺行动”还将不断拓展内涵、丰富形式,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的孩子在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同时,更看到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他们敢于追梦,也有梦可追。
3
是短视频博主
也是学生心中“最亮的星”
在短视频平台上,杨老师拥有9万粉丝,在本地算得上小有流量。“我觉得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它会带给你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当时做这个账号其实就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有感而发分享出来,没想到居然收获了一群学生粉。”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杨金龙偶尔也会听到质疑的声音:大学老师玩短视频是否不务正业、影响教学工作?“这个问题我也认真地思考过。但是结论是,教师才是我的职业,这个初心不会变。但是大学老师也不是一直要钻在课室、实验室里。作为一名兼职内容创作的老师,把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分享给大家,底层逻辑其实并未改变,只是时期不同载体不同而已。”打开杨金龙的视频,没有高清的画质,也没有炫酷的剪辑技巧,角度无一不是怼着脸的死亡视角。杨金龙只是希望他分享传递出的一些信息和正能量的东西,能影响和帮助一部分学生。今后,他还会继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也会尝试拍摄一些新的内容。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总能温柔以待,润物无声,像一眼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杨老师认为,自己为师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怎么样有利于学生,就怎样去做。杨老师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使得他在学校内饱受好评,在他的课堂上,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常态,他的课堂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采访中,在与几位学生交流后记者发现,和蔼可亲、真才实学、认真负责、非常喜欢是学生们在对杨老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的表述,这也符合记者对杨老师采访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步印象。谈到学生们对自己评价的时候,杨老师微微一笑,谦逊地说道:“对自己的这个教师身份,我觉得还是比较合格,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非常愿意带着学生们一起做公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杨金龙看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是比专业知识更加宝贵的品质。他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塑造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在采访的最后,谈及对教过和帮助过的同学们的寄语,杨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愿每位同学都能对生活保持一份热情与淳朴,成为有独立自主意识和思想的人。能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