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办公楼、产业园、商场空置率高、招商困难、租金下降已成了所有地方面临的难题,成为行业内“老声常谈”的话题,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还没看到尽头。
张江国创中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三点:一是建设的规模太大了,不管什么城市,好像发展就是造房子、盖大楼、建大商场、大产业园,由此,造成了供远大于求,“庙多和尚少”、“僧多粥少”成为普遍现象;
M50
二是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人们在生产、社交、活动和消费中,对物理空间的依赖度大大降低,“网上购物”、“网上直播”、“在线办公”、“在线会议”等已常态化,物理空间的过剩当然避免不了了;三是经济不景气造成各类企业、投资、项目对空间的需求减少。如这几年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降温后,大批相关行业企业减员、缩小规模甚至关门,所需的办公空间当然也大幅减少。
EKA天物空间
用从物理空间产品自身看,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品种单一。虽然比前二十年增加不少,但也还是停留在商业、办公、研发、教育、体育、文化等几大类,其实,随着城市功能的丰富以及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空间产品的市场细分还远远没有做到按需提供;二是相同产品空间内的功能单一。尤其是一些“高大上”的甲级写字楼,除了办公外,没有其它业态可供选择,抗风险能力脆弱。
现所
怎样化解现有存量空间空置率高的问题呢?当然需要从长计议、综合施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比较关键的:一是要在认识上真正确立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的意识。不能打着城市更新的旗号,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活。更不能一讲发展就搞习惯性动作、大干快上建房子;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建高楼被当作各地体现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前不久,还听说在一个行政区的甲、乙两个区域,甲处要建250多米的高楼,问为什么要建这么高,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竟然是为了要比乙处的楼高出X米;
智慧湾
二是要把重点转移到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上来。这样,才能真正从内涵上、质量上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从源头抓起,控制总量。把现有存量的结构、功能优化与总量、增量的有序增加结合起来。
UYAO55
其实,现在国家大力推动的城市更新,不仅仅是要解决旧区改造等问题,更是化解现有存量空间空置率高等结构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如果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来破解这类难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现有的城市存量空间总量,不仅已能满足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所需,而且还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转换调整它们之间的功能,实现功能在不同存量空间的有序转换,以适应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快速变化。
宏慧·视界BOX
在这方面,其实已有大量实践案例可以佐证。一是工业空间的功能转换。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相当数量的工业空间被保留下来了,如今,原有的工业生产功能转移后,保留下来的工业存量空间已成为上海发展科创、文创、商业、教育、养老、公寓等的新空间,像张江国创中心、长阳创谷、智慧湾、新业坊、中成智谷、天物空间等等,数不胜数;
1876新视觉
二是商业空间的功能转换。过去商业空间稀缺功能不用转换,现在也过剩了,不转不行了。比较典型的是,南京有一个商业综合体转为三甲医院的门诊大楼,一下子就把门可罗雀的商场给盘活了。其实,现在的所谓购物中心,其功能已在做潜移默化的转换,如大量医美、专科医院、培训机构和体育健身功能进来了,非购物消费功能在不断取代购物消费功能;
中大医院门诊,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三是办公空间的功能转换。这件事似乎最为迫切,上海的典型案例是1.8万平方米的亚洲大厦,自发转出了近20个小剧场,演脱口秀、音乐剧、话剧等。现在称之为“演艺新空间”;在纽约,有600多个大中小剧场,除了几十个大型剧场外,大部分都是包含在其他建筑中的。如今,纽约又把不少办公楼改为酒店、公寓,作为纽约办公楼功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
亚洲大厦星空间,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四是居住空间的功能转换。上海最为经典的是田子坊,这里不作展开。很有名的虹桥基金小镇原来也曾是日企高管居住的别墅区。而且,居住空间的功能转换往往是 “细雨润无声”的,在家办公、在家开会、在家直播、在家培训、在家设计、在家组装、在家视频教学、在家餐饮等等,你能分辨这“家”是办公用地、教育用地、研发用地、工业用地还是商业用地,它们与住宅用地的关系怎样切割呢?“水清则无鱼”,在某种意义上,“模糊”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优化组合、一种创造性。“混沌大学”的取名大概也缘于此道理。
虹桥基金小镇
现在,居住空间功能最迫切需要转换的地方是:大量沿马路街道边的居民楼底层。计划经济时代,一层或六层叫“顶天立地”,但能分到这样的房子已算幸运了。可现在不同了,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住房条件的大幅度改善,马路街道车辆行人增多,噪音、隐私等问题严重困扰两侧的底层,它已越来越成为“不适应居住”的地方。
建业里
怎么办呢?二十多年来,不少底层的功能也在逐步转变,原居民通过出租的方式,将部分转为社区商业服务的各类门店。可惜的是,若干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拆围”运动,将街边居民楼底层的功能打回了原型。几年过去了,这些地方怎么样了呢?有的租给外来民工当宿舍、环境更差了;更多的则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个顽强地重新开窗、开门、开墙照常经营,但这种半遮半掩、不明不白的状态,则让市容形象更差了;
WYSH 翡悦里
五是公共空间的功能转换。过去,搞绿化就是纯粹生态建设,缺乏与生活相关的功能。现在,这方面已有很大改变,如不少绿地中增加了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尤其是一些过去视为低效无用的“边角料”公共空间,注入了新的功能,像洛克公园,在高架下建综合运动场馆等;
洛克公园
在兰州,有一处叫“黄河食渡”的地方,则是利用近万平方米的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成拥有179家店铺,集餐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娱乐空间,形态、业态都不错,非常有创意。至于日本,利用高架桥等公共空间开设商店、咖啡馆等商业设施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华谊万创·新所
上述这些空间功能转换的案例,表明了社会、市场和企业已在行动,它说明:一是不同空间功能转换是行得通的;二是这种行得通是有中外大量成功案例支撑的;三是这种转换有市场需求和市场内在驱动力的;四是它会成为存量时代城市空间功能转换的一种常态,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遇见博物馆
因此,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出发,政府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扬长避短、有序推动就成了一个需要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上海穹顶艺术中心
要引导推动存量空间功能转换,政府首先在三个方面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从增量思维转变到存量思维。不能放着一大堆低效、闲置、空置的存量视而不见,老是“大手笔”、“大规划”,老想着“建、建、建”,老盯着起高楼,结果是一大堆存量没盘活,新建的增量又没法消化;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二是要从“性质认知”转变到“功能认知”。也就是要更科学、更有弹性地看待和处理“用地性质”与“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因为功能是随着社会、市场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用地性质难以跟上这种“变化率”。
源创·新业坊
换句话讲,如果按照“用地性质”来决定“空间功能”,从实际情况看,就会造成城市物理空间里的功能难以跟上社会、市场的变化需求。如果让用地性质与空间功能变化同步,在操作上也不现实。所以,参照现代经济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的常识;用地性质与空间功能也可以有条件地分离,前者相对稳定,后者可根据社会、城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中进行合理转换,使社会资源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和配置。
长阳创谷
三是从“旁观者”转变到“推动者”。在大量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可以梳理总结出一套针对不同存量空间功能转换的政策, 既鼓励支持,又守住底线。如果说上海的城市更新要走在全国前列,那么,率先探索超大城市巨大的存量空间功能转换,恐怕是上海应该做、而且有条件、有能力做的一件事,在这方面上海大有可为。
云间粮仓
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编辑:林欣蓝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