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明朝那些事儿 | 我与地坛 | 沧浪之水 | 长安的荔枝 | 生死疲劳 | 三体全集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几十年,时代快速更迭,父母学历提升,中国式育儿焦虑也“应运而生”。

压力山大的年轻父母们,

总是担心无法更好地养育孩子;

总是害怕自己受过的伤、走错的路复制到孩子身上;

总是在网上搜索各种育儿文章,渴望遇到一个育儿专家……

然而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看不到孩子成功背后的危机,也摸不清问题背后的潜力。

对此,心理学博士林紫老师在其新书《爱孩子如花在野》中说:“碎片式父母,最大的危险在于看不见孩子行为和个性的‘来龙去脉’,甚至完全看不见孩子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爱孩子如花在野》

林紫老师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先行者,20多年专注个人及家庭心理咨询、儿童早期心理养育、组织心理培训及心理援助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爱孩子如花在野》

在这本书中,她将心理学理论和案例故事、生活练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父母们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一体,不在学习中迷失自己,而是探寻生命最本质的样子,了解人性假设,形成自己的生命哲学观。

只有带着智慧、慈悲与自信回到亲子关系中,重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并且有能力创造性地应对育儿之路上的各种挑战,才能给予孩子生而为人所能得到的最温暖而坚定的陪伴。

01

“碎片式”父母:只聚焦不变焦

回想一下,在成为父母前,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生存方式,比如:时间是碎片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人际交往也是碎片化的……

这些碎片化最大的代价,就是让人越来越失去耐心,越来越需要量的刺激而非质的满足,人生越过越像在刷短视频。

然而,孩子靠“刷”是“刷”不过去的,他们恰恰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是高品质的陪伴,是被完整地看见。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的一个咨询案例。

一位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的女孩,眼看要中考了,突然告诉父母她再也不想读书了,如果父母硬要逼她,她就从他们的世界里永远消失,免得他们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大惊失色,又急又气:急的是不知女儿何出此言,气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足够好的父母了,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后来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女孩觉得自己就是个考试机器,考好了才对得起父母,考不好就不配得到他们的好……

“我不想一辈子只做考生,我想成为一个人。”这是女孩在咨询室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面对这样的呼喊,一位曾经听过林紫老师的系统养育课的妈妈说:

“以前我也是‘碎片式父母’,现在我会提醒自己多多‘变焦’,不能只看到孩子眼前的局部,要把他们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背景当中去看待,这样我才能真正将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爱护和尊重。只有我真正做到了把他们‘当作人’,他们才会真正感觉到他们也是完整的人,这比任何解释和说教都有用得多。”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认识到,虽然“碎片化”是时代的产物,但这不是碎片式父母的错,需要我们及时自我觉察才能及时止损。

这也正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看见孩子完整的生命,就能看见他们为活着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就不会因困顿而迷失在他们表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里。

因此,父母想走出碎片式的养育误区,需要拥有不断“变焦”的魔力。

02

突破线性思维,拓展系统思维

常有妈妈问林紫老师:

“为什么我那么温柔,可我的孩子却对我大吼大叫?”

“为什么我那么辛苦,可孩子却一点都不感恩?”

“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育儿专家的课,学了那么多方法,却一点都不管用?”

林紫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人面对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时,会出现“精神性的视野狭窄”——只能看见眼前的局部,所以常常一不小心就掉入“有因必有果”的线性思维陷阱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爱孩子如花在野》

从这本《爱孩子如花在野》中,我们也许会感受到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有什么不同:

线性思维的父母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大多是“有没有用”,而系统思维的父母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更愿意采用“有没有趣”。

线性思维让人追求“活得正确”,而系统思维则让人追求“活得美好”。

面对内卷,线性思维者的宇宙空间很小,看什么都是赛道,只有起点和终点。而系统思维者的宇宙空间则很大,看什么都是圆运动,不增不减、不胜不败、福祸相依。

线性思维的父母“信仰”线性的因果论,头脑中塞满了“因为A,所以B”的句式,所以在养育的过程中容易高兴得太早、失望得太急,活在“希望和绝望”的轮回里。

而系统思维的父母,则笃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养育过程的跌宕起伏和孩子状态的忽高忽低,更能够坦然处之、从容面对,并且相信成长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相信有的时候“退步原来是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教育这件事,其实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始无终。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父母会学习如何多多鼓励孩子,因为哪怕只有小小的一步,对他们来讲也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此,父母们需要学习突破线性思维局限,拓展系统思维能力,与孩子的全人而非完人相遇。

03

懂得“四我”人格,与孩子共成长

当下,很多家长都会谈到“陪伴孩子成长”,但更多的只是在谈外部世间和空间的共享,却忽略了真正有意义的内在系统的协调。

林紫老师分析说:“我们以‘人’的方式所展现的生命,是由习性、物性、心性和慧性四个部分组成的,分别对应执我、物我、心我和慧我四个人格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爱孩子如花在野》

在书中,有一个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四我”人格。

有一位司机的女儿从小就喜欢跳舞,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寄宿制的专业舞蹈学校。

司机爸爸念女心切,每周五都会提前去学校等女儿放学,然后接她回家,第一次去的时候,正看到女儿在一楼练基本功,全班的孩子都边练边哭,因为太疼太苦太累了。

他心疼极了,当时立即决定给女儿退学。老师说,那你要去四楼找校长说。

于是,这位司机爸爸一层楼一层楼往上爬,他发现从一楼到四楼,正好是从低到高四个年级,而每爬一层,孩子们的状态都会不同。

到了第四层,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第四层的孩子们已经完全蜕变成了美丽的舞者,而那正是他女儿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在,女儿已经成为舞蹈老师,并且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幸福,司机爸爸也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女儿幸福的绊脚石……

很巧的是,司机爸爸所走的四层楼仿佛对应着执我、物我、心我和慧我的每一个人格。

一楼,就像系统人格中的“执我”。因为只能看见这一层楼的风景,所以有许多本能和原始的情绪与念头,做起决定来也往往是冲动和缺少发展性的。

二楼,就像系统人格中的“物我”。因为身体得到了足够的锻炼和呵护,所以可以苦中作乐,可以比在一楼时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

三楼,则像系统人格中的“心我”。开始与更多的人建立起关系,并不断地在关系中寻找和认识自己。

四楼,则象征着系统人格中的“慧我”。因为站得高,所以有了更完整的视角,可以“回光返照”,成为“执我”“物我”和“心我”的“照夜灯”,帮助它们更好地螺旋向上,在它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暂时停滞,或者旋错了方向时,仍然不离不弃地给它们信心、勇气及指引。

从这个角度来说,系统人格的四个我,是一个以爱和成长为使命的“团队”,在起起伏伏、进进退退之间向上、向前。

其实,陪伴意味着参与到孩子“执我、物我、心我和慧我”每一部分生命的发展中,而不仅仅关注其中某一个“我”。

因此,参与是互动,是彼此看见,而不是控制和占有。

在这本书整体的系统养育视角之下,我们还会看到:父母与孩子在心性与慧性层面是相互养育而非单向输出的。

养育的目标和方式,从寻找问题变成寻找方向,从聚焦创伤变成聚焦成长,从抱怨缺失变成资源共创。

04

林紫老师在《爱孩子如花在野》一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朴实却打动人:“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够好,说明还没到最后。”

正如书名中的“如花在野”一词,这是日本茶圣千利休所立下的“茶道七则”中的一则,意思是:茶道里的插花,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

也就是说:孩子的自我生长,最终是要活出自然而真实的生命力。

当父母能够从系统角度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时,家庭教育中许多的亲子冲突就迎刃而解了。

林紫老师希望这本书能够陪伴读者在每一个“问题”或“伤痛”之处种花,让每个人的生命之花开出他们自己在生命原野中的模样,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用量表评测出来的“美”与“好”。

所有的人与事,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放下所有的执念和过犹不及的努力。

愿每个人读完这本书时,都能微笑着伸一个美美的懒腰,感受到自己与孩子一起——如花在野,自荣自养自安然。

你觉得对待孩子该如何教育

评论区留言

编辑大大将选出3最走心的留言

赠送《爱孩子如花在野》书籍1

包邮寄送。

留言截止时间:9月19日中午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