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后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刘邦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在这个新王朝的初期,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摆在了刘邦面前:如何封赏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

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棘手,刘邦的许多追随者都来自他的家乡沛县,是与他一同在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兄弟。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得到丰厚的封赏。可问题是谁的功劳最大?谁应该排在第一位?

争论持续了一年多始终没有结果,按照当时从秦朝延续下来的制度,军功是有明确标准的。比如谁先登上敌人的城墙,谁在战场上勇猛冲阵,谁斩杀了敌军将领,谁夺取了敌人的旗帜,这些都有相应的功勋点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人们按照这套标准仔细核算后,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汉朝的第一功臣既不是赫赫有名的韩信,也不是英布、彭越这些战功赫赫的将领,而是一个名叫曹参的人。他其实是刘邦当年在沛县做亭长时的上司,在那个小县城里还有一个人叫萧何,是曹参的上司,这三个人在秦朝末年就已经是沛县的地方官员了。

根据史料记载曹参的功劳确实惊人,他攻下了魏国和齐国两个诸侯国,俘虏了两个诸侯王,还有三个相国和六个将军。此外他还杀死了秦朝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打败了秦朝著名将领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从刘邦起兵开始,曹参就一直立下赫赫战功,最后累积的军功甚至超过了韩信。

当时讨论功臣排名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平阳侯曹参一身受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刘邦却有不同的想法。他想让萧何成为第一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刘邦要这么做?这里面有深层次的考虑,萧何是文臣刘邦想借此压一压武将们的气焰。他认为虽然靠武力得到了天下,但要治理好国家,还得靠文臣。让一个文臣压在所有武将头上,对巩固皇权更有利。

这个决定立即引发了武将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怎么能让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人居于首位?

面对这种质疑刘邦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解释他的决定,他问武将们:"你们知道打猎吗?"武将们自然都说知道。刘邦接着说:"那你们应该明白,虽然是猎狗追上并咬住了猎物,但真正发现猎物并指引方向的是猎人。你们这些武将能立下战功,就像猎狗追上猎物一样是'功狗';而萧何这样指引方向的人,才是高你们一等的'功人'!"

这番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邦这样的"功人"、"功狗"论,不仅把曹参归入了"功狗"范畴,更是对所有武将的一记重击。曹参被迫让出汉朝第一功臣的位置给萧何,自己屈居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的这个决定并非针对曹参个人,而是一种政治考量。那些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武将,如樊哙、周勃等人,大多出身草莽,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朝会上常常不懂君臣之礼行为粗鲁,刘邦担心如果自己百年之后,这些人可能会闹出乱子。因此他要趁机压制武将,抬高文臣地位,以巩固皇权。

曹参作为曾经的地方官员,自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但理解归理解,失去第一功臣的位置还是让他心中难免有些失落。曹参与萧何原本关系最好,但此事之后两人虽然没有公开争论,却逐渐疏远了。

刘邦的这一举动无形中达成了另一个目的,拆散了沛县最有才华的两个人。萧何留在京城做丞相,成为文官之首;而曹参则被派往齐国,给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做国相。

但这两个人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仇敌,他们展现出了古代圣贤的风度。平时各自勤勉工作,即便有矛盾也不会公开诋毁对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个人恩怨而影响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在萧何临终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汉惠帝刘盈问萧何,谁能接替他的位置。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只说陛下明白他的心意。当刘盈提到曹参时,萧何立刻说他死而无憾了,这说明平时萧何没少在刘盈面前称赞曹参。

当曹参听说萧何去世的消息时,他立即让仆人收拾行李,并说:"我要入京做丞相了。"果然不久之后,汉惠帝的诏书就到了。

这种胸襟和眼界,正是古代圣贤的风范。他们能够将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始终以国家大事为重。即便曾经有过不愉快,也能在关键时刻相互信任举荐对方。

曹参接任丞相后,并没有急于改变萧何的政策。他继续执行萧何的方针,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他说:"萧何制定的法令已经很完善了,我们只需要继续执行就好。如果频繁改变政策,只会让百姓感到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做法显示出曹参的政治智慧,一个新兴王朝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经过多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急需休养生息。如果贸然改变政策,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

曹参的做法得到了汉惠帝的赞赏,汉惠帝说:"曹丞相真是懂得治国之道啊!古人说'国不可以一日无君',我现在才明白,国家也不能一日无丞相啊!"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虽然曹参一生忠心耿耿,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的后代却在四百年后推翻了汉朝。

公元220年曹参的九世孙曹丕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历史上称为"魏代汉",这个结果恐怕是曹参做梦也想不到的。

曹参他跟随刘邦打天下,功劳最大却不能成为第一功臣;他与萧何齐名,却总是被排在萧何之后;他为汉朝鞠躬尽瘁,却被刘邦比作"功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曹参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他始终恪尽职守,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政治智慧和宽广胸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曹参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职场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能力很强却总是被人压一头。这时候我们不妨学学曹参,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也许暂时的委屈和不公平是为了更大的目标,就像曹参虽然没有得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但最终还是成为了汉朝的丞相,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曹参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曹参这个汉朝的功臣,他的后代却成为了推翻汉朝的人?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进取心。

曹参的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表面上刘邦是在评定功臣,实际上却在进行一场精妙的权力平衡。他通过抬高文臣、压制武将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政治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权力平衡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牛栏关饮马",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类似的手法。这些帝王们深谙权力之道,懂得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以维护自身统治。

我们不得不佩服曹参的政治智慧,面对刘邦的"功狗"之说,他没有当场反驳,而是选择了默默接受。这种隐忍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为日后继任丞相埋下了伏笠。

曹参的做法让人想起了另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种谦逊的态度,与曹参何其相似。两人都懂得在权力的漩涡中,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曹参一生忠心耿耿,却被比作"功狗";他的后代本应该世代忠于汉室,却最终推翻了汉朝。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报应"二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道轮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种看法未免太过简单,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除了他自身的才能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为曹操这样的枭雄提供了机会。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曹参泉下有知,他会怎么看待自己后代的所作所为?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还是会深感愧疚?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不会遇到像曹参那样的大是大非,但职场中的明争暗斗、人际关系的处理,同样需要智慧。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不失灵活,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不忘大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而现实中答案往往没那么简单。但无论如何曹参的智慧和气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