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到了妻子留下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东润,对不起,我先走一步了,你多保重,钱在口袋里。”
朱东润
此时他的妻子邹莲舫,直直地吊在卧室的房梁上,早已没有了呼吸。
朱东润抱着妻子冰冷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自己一直深爱的妻子就以这样的方式离他而去。
那么,朱东润和妻子周莲舫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周莲舫又为何以这样决绝的方式寻求解脱呢?
朱东润与邹莲舫的相知相爱
朱东润生于1896年,江苏泰兴人氏,自幼丧父,家境寒苦,家族长辈见他从小机灵,便凑钱供他读书。
朱东润天资聪颖,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袁世凯
1913年,朱东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英国留学的机会,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异国他乡依然埋头苦读,还利用闲暇时间给机构做翻译赚外快补贴学费。
后来,朱东润在报纸上看到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消息,心中愤懑难平,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不断驱使着他加入到反抗帝国主义的运动中去。
1916年初,朱东润再也抑制不住满身的正气,选择中断学业,回国参加斗争。
回到中国后,朱东润积极投身于爱国宣传运动,号召更多国人一起站起来反抗袁世凯的帝国主义统治。
朱东润先生
他深刻意识到,要想唤醒国人的斗争精神,就必须先从思想转变入手,而教育,正是影响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1917年秋,朱东润前往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任教,这是他第一次站上讲台传播知识,自此开启了他长达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
1920年,朱东润由于教学能力突出,被调回江南任职,工作慢慢稳定下来后,家里也开始为他张罗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
当听说苏州的邹家有个比朱东润小四岁的姑娘名叫莲舫,生得端庄清秀,自幼贤良淑德,在那个年代的长辈眼中,简直就是娶妻的不二人选。
朱东润先生
朱东润听说此事后,心中产生了抵触心理,他虽生于旧时代,但也入过学堂,留过洋,接触到的都是新式思想,对于这种包办式的婚姻,他并不认同。
但朱东润的家人十分满意邹莲舫,在他们的极力劝说下,朱东润最终还是迎娶了邹莲舫为妻。
本以为从此以后,自己将不再拥有幸福,没想到在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朱东润对这段婚姻的看法竟大大改观。
邹莲舫是个温柔知性的女人,婚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家里饮食起居的责任,对朱东润更是知冷知热,无微不至。
朱东润工作繁忙,邹莲舫不仅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为他煮点心,烧炭火,让他在工作时更安心。
这些点点滴滴,朱东润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也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慢慢接受,最后彻底爱上了自己的妻子。
打那之后,夫妻俩的小日子就过得有滋有味,邹莲舫甘当朱东润坚强的后盾,朱东润则承担起养家的重任,闲暇时还会亲手教妻子读书写字,生活十分惬意美满。
分离八年,依旧相信彼此
朱东润和邹莲舫这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婚后有了四男三女七个可爱的孩子。
正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幸福生活时,日军的侵略战争打破了这一切平静。
随着全国多个重要城市沦陷,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地学校也被迫停课。
1938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朱东润被调往四川乐山继续教授文学,妻子邹莲舫则留在家中照顾长辈和儿女。
这一别,夫妻俩多年都不曾见面,家里的所有家务都由邹莲舫一人操持。
邹莲舫开了一间杂货店,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她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只为将几个孩子平安拉扯大。
朱东润(右一)和学生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邹莲舫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心中有太多的思念和无奈。
这些年来,她靠着与丈夫的书信支撑着走下去,两人在信中互相安慰,互相鼓劲,成了那段黑暗的旅途中彼此唯一的光芒。
在这期间,邹莲舫听说很多前往四川任职的学者和教授都抛弃了远在家乡的糟糠之妻,另外成了家,但邹莲舫一直相信自己的丈夫不会做出抛妻弃子之事,她对朱东润的爱和信任,就像磐石般坚不可摧。
而朱东润也用事实证明邹莲舫并没有看错人,多年来,他也时刻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妻子,每一天都在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全家团聚的一刻。
后来,大女儿带着母亲亲手熬煮的蟹油千里迢迢来找父亲,朱东润尝到蟹油的那一刻,眼眶就情不自禁红了一圈。
他明白,这一桶蟹油,一定是妻子省吃俭用得来的,想到这些年妻子对自己和这个家的付出,其中的爱和等待,又怎容他辜负呢?
1946年,朱东润被调回家乡任教,异地八年,尝尽相思之苦的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这些年来,夫妻俩还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生活给予他们的磨难很多,好在因为对彼此的爱和信任,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又迎来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刻。
历史洪流下的受害者
在这之后,朱东润被上海复旦大学聘任为中文系教授,举家迁往上海,本以为,往后的日子会守得云开见明月,越来越顺,奈何造化弄人,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朱东润撰写了几本传记性书籍,这些书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倾注了他无限的心血,本欲与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不承想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了日后刺向他的利剑。
1958年,朱东润撰写了《陆游传》,本书讲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示了他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气魄。
在特殊时期,该书遭到了很多文学家的批判,朱东润和妻子也受到牵连,最后没想到妻子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丧妻之痛,无法言喻
1968年11月30日,枯木凋零,寒风刺骨,邹莲舫坐在窗户旁,看着灰蒙蒙的天空,眼神里尽显疲惫与绝望。
这时候,她似乎想到了什么,从柜子里翻出朱东润的一件棉袄,拍了拍上面粘着的棉絮和粉尘,接着,拿出家中所剩不多的积蓄,全部放进了衣服口袋里。
邹莲舫将棉袄叠好,放在卧室的床头边,随后拿出纸和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一行字,轻轻地放在书桌上便转身而去。
那天傍晚,朱东润上完课天色已经昏暗,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赶,萧瑟的北风吹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他裹紧身上的衣服,期待着待会能够吃上妻子准备的热腾腾的饭菜,好让身体暖和暖和。
刚到家门口,朱东润就听到里面传来孩子们的哭喊声,他心头一紧,赶忙推开房门查看情况。
这时,小儿子见父亲回来,强忍着悲痛迎了出来,告诉朱东润:父亲,要挺住。
朱东润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屋内走去,发现妻子竟然用一根麻绳吊死在了卧室的房梁上,等到有人发现时,早已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朱东润拿起妻子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我先走一步了,你多保重,钱在口袋里。
那一年,邹莲舫68岁,正是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而74岁的朱东润,看着眼前的一幕,心痛得几乎要晕厥过去。
妻子的离去,给了朱东润一个十分沉痛的打击,但斯人已逝,活着的人,依旧要面对现实的残酷。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朱东润会悄悄拿出妻子生前用过的东西睹物思人,为了这份独一无二的思念,他提笔将它化作创作灵感,写下了传记《李方舟传》。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普通妇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方舟,李通“莲”,方舟则是“舫”的拆解,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以邹莲舫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邹莲舫女士平凡又坚毅的一生,以及朱东润对于邹莲舫无限的爱和念想。
时光匆匆而过,朱东润的坚持终于迎来了风雨后的彩虹,重新过上了以往平静的生活。
但那个默默陪伴他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妻子,却再也没能等到这一天,每每想到这个,朱东润都会默默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
1988年,93岁的朱东润因病离世,去往天堂与妻子重聚。
在那里,他们一定还会再续前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