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医院所有公共平台中投入最大、调度最复杂、涉及人员最多和业务不确定性最高的部门之一,其高效运行的潜力挖掘,一直是医院管理的焦点。
其中,首台准时开台率不仅是评价手术室运行效率的常用指标,也常被医院用作提升手术室运行效率的重要抓手。
不可否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首台手术未能准时开台,会导致手术延时、手术室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病人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影响;反之,首台手术准时开始,有利于激发团队工作热情、营造正向工作氛围,从而影响后面接台手术效率,加快手术周转。
因此,早在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使得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稳定维持在92%以上,并由此带动手术室高效、有序运作。
近年来,随着浙大邵逸夫医院形成多院区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手术中心的同质化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浙大邵逸夫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手术室、内镜中心科护士长祁海鸥告诉健康界,以医院其中的四大院区为例,共有147个手术间,每天投入运营的基本维持在90~103个,覆盖门诊手术、日间手术和住院手术,平均每天手术总量保持500例左右。
然而,浙大邵逸夫医院通过信息化支撑、科学化管理,得益于垂直护理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手术室在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同时,保障了运营效益以及医务人员绩效,并使得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维持在90%以上。该院是如何做到的?
手术医生、护士、麻醉医生
严格按照时间点工作
提升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首先是明确目标。
祁海鸥告诉健康界,浙大邵逸夫医院规定首台手术9:00前开台,准时开台率不低于90%,各团队在做好协同的同时,严格按照各自时间点开展工作。
根据规定,手术室护士需尽早接患者入手术室,并提前做好物资与设备评估,8:15开始电话督促外科医生及时到达手术室。
医疗团队第一位成员需要在8:30前准时到达手术室,参与手术安全核查和手术患者体位安置等;主刀医生务必8:50前到手术室,保证9:00前准时开台。对于机器人手术,要求有资质的医生8:00前需参与手术安全核查,8:30前需准时开台。
对于麻醉团队,要求麻醉一唤加强穿刺训练,提早评估与确认麻醉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如遇一唤穿刺困难,及时呼叫麻醉二唤处理或寻求其他人员帮助。
如果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各团队有人员没有准时到达,由手术室护士在电子化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并一键勾选原因。
祁海鸥告诉健康界,浙大邵逸夫医院手术室用的是电子更衣柜,因此,医务人员入更衣室、刷柜时间都能被采集到信息系统中,管理员可通过电脑查看,提高管理与沟通效率。
质管办、手术室负责数据采集,每个月进行一次数据分析,对于9:00以后划刀的手术,从电子手术护理记录单中找出各团队人员到达手术室、三方核查、麻醉、划皮等各时间节点。
然后,由医务科、质管办和手术室、麻醉科等多方联合,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公布,以及适度奖励或者惩罚。
护理团队异常率「零容忍」
奖惩公开透明
浙大邵逸夫医院对于首台手术准时开台,医院还是遵循人性化管理,允许一部分医生因查房、处理病房应急事务、首台病人穿刺困难、困难气管插管等原因存在10%的异常率,其中允许医疗团队出现2%异常,麻醉团队出现8%异常,护理团队则是「零容忍」。
祁海鸥告诉健康界,之所以对手术室护士要求严苛,因为她们相当于是手术室的主人,要引领和贯彻整个手术流程的高效运行,因此不允许出现异常。
而对于麻醉团队,基于数据验证,大概存在8%概率的穿刺或气道插管困难,使得手术时间延误。「因此,由于麻醉团队原因使得首台手术未能准时开台,概率低于8%不予处罚,但是要根据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效率改进。」她表示。
针对麻醉8%比例和护理团队0%比例,超比率未落实到位的,按例次以经济处罚的形式处罚到科室。
对于未准时划刀的医疗组,由手术室护理团队记录原因,质管办整合分析电子化信息,医务科及时通知各专科。
若当月有医生连续迟到两次,使得手术迟于09:00划皮,取消其所在医疗组下月首台资格一次,该首台资格奖励给首台准时划刀率高的医疗组,由手术室再统一调配首台资源。对于首台准时开台率高的医疗组,在同等条件下跳台时优先考虑。
祁海鸥强调,奖励和惩罚都要公开透明。如此,首台手术开台率、手术室运行效率才得以保障。
以垂直的护理管理体系为基础
保障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的制度之所以能顺畅实施,离不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特别有赖于医院垂直的护理管理体系和先进的人员培养体系。
祁海鸥介绍,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护理副院长,直接向院长垂直汇报。护理副院长或护理管理者中的党委委员参与医院的「三重一大」干部任命和其它一些重要决策,参与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等,让护理团队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利。
医院护理人员分为直接照顾患者的临床一线护士,比如病房、手术室、ICU护士;临床辅助人员,比如每个单元的秘书岗位,辅助护士长做日常行政管理;此外,还有研究型护士、教育型护士、全科型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等,得以让邵医的护士多样化发展。
除此之外,浙大邵逸夫医院也做好护理人员的分级、培养、培训和使用,构建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清晰的评价体系,为多院区手术中心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护理部主任下设8~10名科护士长,再下设单元护士长。在护理部垂直架构基础上,手术中心300多位护士,在手术室专业出身的护理部副主任引领的架构基础上,实现门诊、住院和日间手术全在手术中心一体化管理。
以指标和数字引领手术中心管理
在祁海鸥看来,手术中心是平台化的团队运作,一定要有过程和结局的监管和质量改进体系,以指标和数字引领手术中心管理。
据她介绍,浙大邵逸夫医院手术患者分为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日间手术基本按照住院流程走,假如当天门诊手术任务完成、停止作业后,可以将其作为其它手术的跳台,对质量进行同质化管控。
如此,形成了术前、术中、术后三个位置一体化的高效率运行体系。
每个分院区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分管质量跟安全,推进同质化护理管理落实在多个院区,定期开展多院区的质量检查、过程观摩和结局指标的采集,采集的指标包括患者和护士满意度、核心制度的执行以及设备的维护情况等,有专人负责在护士长会议或者质量委员会上做季度回顾和分析,由此进行进一步改进。
通过信息化支持,医院管理者在主院区能够看到多院区手术室日常动态、运行情况,也可以通过对一些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相关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实现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同时,保障手术室运行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医务人员绩效。
总之,通过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教育、任用、薪酬、绩效分配科学化,质量监控与反馈一体化,多中心信息化支撑与运行一体化,浙大邵逸夫医院实现了手术室的高利用率、高效率,以及手术开展的高质量,为多院区良好运转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