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3亿欧元,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相比去年同期的65亿欧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德国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推动。德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反映了像大众这样的公司实施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的目标依旧不变。
谈及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就不得不提及早在1984年就已经成立的上汽大众。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合资车企,已经在中国汽车市场深耕40年的上汽大众,不但以中国首家轿车合资企业的身份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进步贡献了力量。
接轨全球,奠定中国工业新基础
回溯至1984年,上汽大众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先驱,以首家轿车合资企业的身份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接轨全球,开启了崭新的篇章。这一历史性的合作融合了中德两国的经济与技术优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汽大众的成立,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还带来了德国大众严谨的品质文化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质量为先的理念指导下,上汽大众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聘请德国退休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以及严格遵循“六道关口”的质量把控体系,上汽大众确保了每一辆汽车都达到国际顶尖标准。1995年和1997年,上汽大众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既彰显了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卓越实力,也为中国汽车工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上汽大众在接轨国际的过程中,还引入了德国大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与管理经验为上汽大众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其实现了从内部管理到外部运营的全面现代化转型。这一转型有效提升了上汽大众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范式,推动了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整体跃升。
自主研发,反哺全球汽车产业链
为攻克“提高桑塔纳国产化率”这一难题,1988年,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帮助下正式设立了专门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的“桑塔纳基金”,并与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桑塔纳共同体”的成立与“桑塔纳基金”的设立,为零部件企业搭建了技术引进与设备升级的融资平台,促进了整个零部件产业链的快速成长。这一过程中,众多原本“作坊式”的工厂逐渐成长为国内零部件企业的佼佼者,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上汽大众并未止步于引进与吸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主研发。随着研发实力的日益增强,上汽大众开始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它巧妙地将国产化技术与德系标准相融合,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座驾,同时也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如今,中国零部件体系已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众多企业凭借卓越的开发制造能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美美与共,建设智电生态圈
为顺应市场变化,进入40载的上汽大众更是动作频频。今年年初,上汽大众与安亭镇签订汽车产业新生态合作协议,旨在强化产业联动,以战略协同、项目共建、招商合作及生态集聚,将安亭基地升级为新汽车产业生态中心。承继40年辉煌,上汽大众从安亭再出发,依托油电并举策略,携手各界加速基地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续写中德合作新篇章,助力中国零部件企业跃升国际舞台。预计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上汽大众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将陆续推向市场。
作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上汽大众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范畴。它不仅连接了中国与德国的汽车工业,更为中国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正如在最近的帕萨特Pro上市会上,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所言,“40年来,上汽大众已建立了健全高效的体系架构、出色的本土化研发、完善的供应链、严谨的生产制造体系、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通过这一合资项目的牵引,众多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得以跨越国界与全球顶尖企业并肩作战,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乃至“领跑者”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在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