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前段时间

2024年“科学探索奖”

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49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其中

来自四川大学

青年科学家张茹上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

“科学探索奖”

向来本着“科学家说了算”

的评审原则

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

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青年科学家张茹

是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教授

凭借在探索深地环境时变致灾原位探测

及工程安全控制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

上榜该奖项的能源环境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科学探索奖”设置10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

她着眼于国家深地探索的

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

围绕深地岩体力学

长期从事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为保障国家重大深部工程开发实践的

安全性与科学性做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茹教授长期从事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深地岩体力学与工程安全、深地科学前沿与原位探测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依托世界埋深最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2400m),开展深地科学与地质时变原位探测实验-GeoDEX科学探索计划,聆听地球内部“声音”、探索深地科学奥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除了川大

放眼成都各大高校

许多科学家埋头深耕在科研一线

科研实力也是一个比一个硬核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大被称为:“低调的王者”

在电子信息领域

拥有难以撼动的强势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

学校信息与量子实验室

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

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在输出波长范围等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室团队展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

磁电信息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团队

扎根通信材料领域研发数十载

填补国内光通信技术空白

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磁电信息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团队入选第十九届中国女科学家奖团队奖

吕琳媛教授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

胡俊教授团队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波教授团队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的吕琳媛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入选第十九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在网络信息挖掘领域长期耕耘,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

“求实求真、大气大为”

电科人

一直在不断“追新”的路上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大

被称为“轨道上的大学”

中国高铁在这里闯过

“九九八十一关”

成为世界舞台上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时速620km/h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样车

及试验线在此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效果图

翟婉明院士团队的

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

纳入国内首条

预留400公里时速条件的高速铁路

——成渝中线高铁的设计暂行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志祥教授团队荣获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张卫华教授参与的

“复兴号高速列车”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性能智能柔性防护棚洞”项目针对艰险山区落石防护棚洞的工程防护性能不足、灾害响应感知缺位、灾害影响评估滞后等三大挑战,发明了一种具有高效分布式耗能、全覆盖式视觉监测、快速评估与智能预警能力的高性能智能柔性防护棚洞。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交大人奋力跑出“加速度”

争做追风人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不止有“恐龙”

作为老牌地质院校

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寨归来不看水

地灾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裴向军教授团队

为震后九寨“把脉诊治”

让这一童话世界“盛装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火花海溃坝造成湖水干涸、水体黄化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拍摄的火花海修复后的景象

背后的重点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生态修复固碳材料-工艺-装备

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

获成都市2023十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项成果由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领衔的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团队完成,成果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突破了脆弱区生态修复固碳技术难题,形成了粘度时变加固材料及可控灌浆低碳技术、糯米浆生态护坡固碳技术、风沙带保水固土材料与生态修复固碳技术、生态碳汇核算技术四大集成技术体系。

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长李超教授

荣获沉积学领域的重磅奖章瓦尔特奖章

范宣梅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超教授是首位获得瓦尔特奖章的中国科学家和华人学者,主要从事早期地球海洋环境演化及其生命、矿产和能源效应研究(沉积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在早期地球海洋,特别是元古代-古生代早期海洋化学空间结构、海洋化学与复杂生命协同演化、分层海洋环境下关键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古海洋碳酸盐沉积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宣梅教授面向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针对强震地质灾害开展了15年的持续研究,通过灾害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创新,破解了强震地质灾害机制认识不清、预测不准等国际难题。所研发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较国际已有模型提高了20%以上。图为范宣梅(左一)指导团队硕、博士生在低温室开展冰岩颗粒流试验。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成理人在科研这条道路上

从未停歇

放眼更多致力于

科学探索的成都高校

还有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是不得不提的金字招牌

研究团队不畏艰难

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剑带领团队以国家能源资源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探寻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秘密、创新高原油气理论为支撑,以服务于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探为目标,几代师生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素有“人类生命禁区”之称的高原之巅。图为王剑教授与团队成员在藏北高原考察冰碛岩。

四川农业大学

聚焦生物育种

通过不断试验新品种、探索新技术

推进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及其团队在基地示范累计引进试种越光、稻花香等国内外优质品种340个,筛选出宜香优2115、晶两优534、F优498、荃优822等适合眉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26个。推广机插秧优质超高产栽培、水稻机直播等技术近20项,集成推广杂交稻机械化生产“缓基速追”减氮增效施肥等绿色安全生产新技术3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深耕气象事业

研制的多型气象雷达关键信号处理系统

支撑国家气象雷达布网并出口

部分型号填补了行业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RXM25网格化天气雷达是学校于2018年引进的性能优异的美国降水雷达,主要用于师生教学试验和科研对比观测。

城市中的高校

是科技创新的蓄水池

据了解:

“成都目前拥有65所高等院校

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

8所在蓉高校入选第二批

‘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

5个学科全球排名前20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4位”

成都丰富的科教资源

体现了成都科技创新的浓厚底蕴

高校的科研创新

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

源源不断的注入创新“动能”

在成都

还有许多高校都有自家的“看家本领”

快来安利你的学校吧

一起来评论区摆摆~

(青聚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