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作为一个内陆国,拥有两个强大的邻居,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我国,毫不夸张的说,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入侵蒙古国,毕竟地理位置如此特殊,其他国家就算有贼心也没贼胆。
远亲不如近邻,按理说蒙古国应该将外交重点放在这两个邻居上才是。但蒙古前总统恩赫巴亚尔似乎有自己的想法。
在位期间,他选择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交好,将美国视为“第三邻国”,亲美态度十分明显。
然而,2014年时,他却突然跑路到了韩国,这是为何?
由文入仕
1958年,恩赫巴亚尔出生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他很小便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文学,并梦想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恩赫巴亚尔对文学的热爱和努力,使蒙古国文化界看到了他身上的潜力,认为他是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学生,于1976年将他派往了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学习文学翻译。
学成归国后,他在蒙古作家协会翻译局得到了一份工作,几年后又被派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继续深造,主攻西方文学。
凭借着这些经历,恩赫巴亚尔的英语和俄语水平都极高,还对两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恩赫巴亚尔还广泛的结交来自国外的朋友,并与他们产生了深厚的交情。这些求学时结交的人脉,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给了他不少的帮助。
从英国利兹大学毕业后,恩赫巴亚尔再次回到了熟悉的作协。
凭借对英语和俄语的精通,他将大量的俄文、英文书籍翻译为蒙语,又将许多蒙古史诗翻译为了外文,促进了蒙古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
这些成就使他在文化界名声大振,1990年时,他已成为了蒙古国家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此时他的志向已不再局限于文学界,他想要进军政界。
实际上,1985年时,恩赫巴亚尔便加入了当时蒙古国的执政党:人民革命党。但他真正步入仕途,却是在1992年。
那一年,恩赫巴亚尔借助在文化界的声誉,当选了国家大呼拉尔委员。
任期内,他将大量心血付诸在保护和弘扬蒙古民族文化的事业上,推动通过了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
蒙古人大多信仰佛教,恩赫巴亚尔也不例外,他大力推动佛教在蒙古的传播,希望通过努力,将蒙古建成佛教文化国。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时,他亲自主持了迎请印度佛祖舍利的工作,还在甘登寺铸造了一座宏伟的观音菩萨铜像。
由于这些举动,他得到了来此虔诚的佛教信徒们的广泛支持,政府也授予了他“北极星”的荣誉勋章,这为他日后当选总统打下了群众基础。
党派迷茫时的一束强光
受苏联解体的影响,蒙古国的人革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多党议会制度。
但这一思想很难被当时的民众接受,人革党的支持率越来越低,并在1993年的总统选举中失利,在1996年的议会大选上,人革党同样败北,这是人革党执政75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挫折,党内成员一度心灰意冷,不知所措。
党内的领导层也因为来自各界的批评而无颜面对,纷纷辞职下台,人革党一时间群龙无首,人心涣散,面对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是年七月,人革党召开会议,推选党内优秀骨干恩赫巴亚尔担任总书记,与另一位同志巴嘎班迪共同担负起重振人革党雄风的使命。
恩赫巴亚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振奋了同志们颓废已久的精神,大大加强了人革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当年的总统选举中,人革党获胜,2000年的议会大选,人革党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重掌政权,随后恩赫巴亚尔担任蒙古国的总理,并于2005年当选蒙古总统。
从虎落平阳到东山再起,仅过去了四年,恩赫巴亚尔力挽狂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也决定了他在人革党内不可撼动的地位。
从顶峰到谷底
在其位,谋其政。大权在握后,恩赫巴亚尔的肩负的责任也相应的重了许多。
当时的蒙古,经济十分颓靡,有一大堆由经济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待着恩赫巴亚尔处理。
当初竞选时对人民的承诺:“使国家拜托危机,使人民摆脱贫困”,如同一把悬在恩赫巴亚尔头上的剑,时刻提醒着他。
于是,他大刀阔斧的对国内经济进行了改革。
为了改变蒙古传统游牧靠天吃饭的弊端,他大力推进集约化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些人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但很快他们就因感受到了恩赫巴亚尔推行的政策带来的好处闭上了嘴。
在他的任期内,蒙古国经济实现了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也慢慢富裕了起来。
在确保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民生和教育问题。无论是劳动报酬还是退休金,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政府还会给予一定资助。
事实证明,恩赫巴亚尔兑现了当初竞选时对民众的承诺。
那些年,蒙古国的民间调查机构常常以“蒙古最杰出的政治家”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恩赫巴亚尔几乎每次都独占鳌头。
对于工作,恩赫巴亚尔以严格著称。
蒙古人大多嗜酒,但恩赫巴亚尔却不喝酒,当他去基层巡视时,下属是绝不敢在他面前喝酒的,即使是嗜酒如命的人,也只敢在他不在时才敢偷抿一口。
生活中的恩赫巴亚尔却十分的平易近人。
他热爱各种运动,如国际象棋、乒乓球、篮球等等,甚至还对于某些项目还十分精通,运动场上,他从不摆官架子,而是酣畅淋漓的投入其中。
还有一次,他和一众记者外出,互相开玩笑、打赌,最后把自己签字的银制钢笔输了出去。
然而,看似完美的总统,却在2009年的竞选中落选,2012年时更是被反贪局逮捕,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人把蒙古国的位置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块岩石中的鸡蛋。
的确,从各个方面来看,蒙古国都没有实力和中、俄抗衡,只要两个大国稍微一用力,这颗鸡蛋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但偏偏这颗鸡蛋要“造反”,竟然向美国投怀送抱。
原来,苏联解体后,蒙古国深感不安,他们认为要想在两大国的夹击下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独立,就谁也不能得罪,不分亲疏敌我,采取新的“多支点”外交政策,还开拓出了“第三邻国政策”。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蒙古国这么做是一个小国出于忧患意识做出的决定。
且“第三邻国”也并不单指某一个国家,而是所有尊重其独立意愿且愿意同蒙古合作共赢的国家或国际组织。
中、俄两国也并没有计较,对其提供了许多援助,帮助其度过转型初期的难关。
可是到了后期,“第三邻国”政策就有些变味了,他们开始竭力讨好美国,甚至将自己标榜为“亚洲大陆深处的民主橱窗”,对中、俄的态度也一落千丈,认为两者都不值得信赖,妥妥的一副过河拆桥的嘴脸。
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蒙古国实际国情的,执迷不悟的后果只有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恩赫巴亚尔执政时的贪腐问题也不能忽略。
2005年他刚担任蒙古总统时,就有反对派指控恩赫巴亚尔在担任总理时,贪污了290万美元的预算资金,政府内部的贪腐现象更是多如牛毛。但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掀起特别大的风浪。
2008年6月29日,大呼拉尔选举落下帷幕,人革党获胜,反对派对投票结果相当不满,并组织示威者进行了一次骚乱。
示威者疯狂的搞着破坏,还甚至试图冲进政府机构,影响非常恶劣。
恩赫巴亚尔采取紧急措施,通过武力驱散暴徒,逮捕了700多名示威者。
次年,民主党额勒贝格道尔吉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恩赫巴亚尔,当选为蒙古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恩赫巴亚尔政治生涯的结束,落选后,他依然是蒙古政坛的风云人物,直到2012年4月12日。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恩赫巴亚尔披露,2008年的那场大骚乱,幕后主使是额勒贝格道尔吉,还向记者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怒斥额勒贝格道尔吉是当年大骚乱的获利者。
巧合的是,就在4月13日,恩赫巴亚尔就被国家反贪局以涉嫌贪污的罪名拘捕。
在狱中,恩赫巴亚尔用绝食表示抗议,针对他的庭审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延迟了五次。
最后,法院对恩赫巴亚尔做出了正式判决,由于涉嫌贪污和滥用职权,判处2年零6个月的有期徒刑。
跑路韩国
但其实恩赫巴亚尔并没有吃几天牢饭,他和他的拥护者们手段多的是,外加人脉非常广,他很快就因“健康问题”而被赦免。
但显然,形势比人强,在国内他已无法立足了,再三考虑之下,他决定携带家眷跑路韩国。
2014年10月6日,恩赫巴亚尔逃往韩国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难免令人有些疑惑,作为一个亲美的总统,按理说他应该跑路美国才对。其实,这并不难解释。
恩赫巴亚尔与韩国的政要官员交情颇深,执政时,他与韩国达成了共同开发矿产的协议,而且早就在韩国购置了几处房产,或许早就为自己留好了后路。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驱使他去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恩赫巴亚尔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但美国主要信仰基督教,而韩国很多人都信佛,在这一方面美国就相形见绌了。
就这样,在蒙古待了半辈子的恩赫巴亚尔,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家乡。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恩赫巴亚尔大概率是不会再会蒙古了,只是不知背井离乡的他,想起当初放弃中俄,亲近美国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自己的后半生会漂泊异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