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经历过无数次台风,但这一次毕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0日,海口万福新村。陈标志/图

9月6日下午,刘珊珊一家最后决定实施一个冒险的行动:下楼躲台风。

顺着32楼的安全通道,刘珊珊紧紧地拉拽着两个孩子,落难逃荒般深一脚浅一脚拾级而下。而楼体之外,却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骤雨,正疯狂地厮扯着整个海口城。

此刻,惶恐、落魄与无助,在漆黑的夜里重压在这个中年女子的身上,令人窒息。整个下楼的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她觉得特别漫长。

在偌大的海口城区,与刘珊珊相似遭遇的居民,几乎同时经历了一场人生中刻骨铭心的“劫难”。

9月6日下午,海南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风力最强的秋台风——第11号台风“摩羯”的正面袭击。尤其是海口、文昌两地,台风席卷成灾,受灾程度之深、涉及面之广、灾害损失之大,数十年以来甚为罕见。

建筑工地的铁皮被撕裂揉成一团,大量房屋玻璃门窗被损毁,大批树木被连根拔起倒伏,坚固的线杆被拦腰折断……道路交通、通讯信号被迫中断,居民遭遇大面积停水停电,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被彻底打乱。

虽然遭遇台风的“劫难”,但日子依然要继续。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凡人微光,那些普通人之间大同小异的经历和故事,格外质朴和温暖。

01

微信群里的业主们

9月6日上午,位于海口市南海大道某大型小区的业主群里,住户们还在开玩笑讨论“台风期间要不要小酌一杯”。

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南的人们而言,台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0日,海口新埠岛一小区住户遮挡损坏的玻璃。陈标志/图

此前的9月4日,海口市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发布公告,从9月5日12时起,全市范围内分批启动停课、停工、停运、停航、停园、停业“六停”措施,以应对台风“摩羯”的影响。

9月6日上午,住户还在社交平台群聊“小酌一杯”“静等风来”,下午话题却突然变得严肃且沉重。

因为台风已经开始登陆海南岛了。

9月6日下午3时许,小区楼栋管家再次在业主群里发消息提醒:“台风已登陆,再次提醒大家,请勿在户外逗留,抓紧回家了,把家里的门窗关紧。”

其实,小区的公共场所已空无一人。

按照气象部门稍后的通报称,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6日下午4时20分前后在文昌市翁田镇沿海一带登陆。

下午3时30分,家住该小区32楼的刘珊珊在群里发了一条“感觉楼在晃”的信息,将信将疑地向邻居求证。住在低楼层的邻居还开玩笑称:“你住太高了。”

但随后有高层邻居证实了刘珊珊的说法,称“明显的楼晃动了”“头好晕,楼摇晃的(得)好厉害”。还有邻居称:“我儿子说(,)妈妈我头好晕呀,是不是我感冒了,我说是楼在晃……”

此时群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再也没人言“小酌一杯”的事了,感觉空气顿时凝固。

刘珊珊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当地政府对这次台风的应对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动员,早早启动了应对机制,她也提前做足了准备工作,采购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

9月6日一大早,刘珊珊还专门为家里的窗玻璃贴上“米”字胶带,露台上的物件也全部挪到了室内。

做上述防台风准备工作的,不仅仅是刘珊珊家,住在海口市海甸岛的张洛生、新埠岛的魏梅琴等居民,已提前将门窗加固,甚至专门到市场上购买了钢锯、缆绳、手电筒等应急工具。

对于家住海边的张洛生、魏梅琴等居民而言,他们更担心超强台风“摩羯”对房屋设施所带来的破坏。

02

城市居民的难眠之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珊珊家落地玻璃受损。(受访者供图)

9月6日下午5时左右,刘珊珊所在的小区业主群炸开了锅,紧张、惊慌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业主群。

物业工作人员实时在群里发布“一期地库正常,无积水;二期地库正常,无积水……”动态信息,让紧张的气氛稍微有所缓解。

刘珊珊后来告诉记者,头一天海口天气还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台风怎么会来呢?她当时还怀疑政府部门在“放空炮”。

“这是毕生难忘的恐怖之夜。”刘珊珊告诉记者,6日下午5时左右,整栋楼晃得特别厉害,“我老公说,赶快下楼去地下车库吧,后来我公公婆婆建议去另一栋低楼层的亲戚家避一避。”

最后一家人快速作出了一个看似冒险的决定:下楼躲台风。

而此时的室外已是狂风大作,强风和骤雨袭击着玻璃窗,32层高的楼体在大幅度摇晃……

“感觉整个楼快要倒了似的,一家人急匆匆吃了几口炒饭,心急火燎般地下楼。”刘珊珊说,出门时,室内与室外的压强不平衡,家人合力总算将门关上。但对于是乘坐电梯,还是经安全通道步梯下楼的问题,家人发生了意见分歧。

“我认为这个时候乘坐电梯风险系数很大,但公公婆婆已年迈,大儿子腿受伤,步行下楼不仅有困难,而且也有风险。”刘珊珊告诉记者,最后家人在惊慌失措中作出了选择:由老公陪同两个老人及大儿子乘坐电梯,她带着另外两个孩子经安全通道步梯下楼。

“这也许就叫‘分散风险’,也是无奈之举。”刘珊珊称,她紧紧拽拉着两个孩子的手,顺着时亮时暗的步梯拾级而下……

“最让我感动和欣慰的是,危难之中,两个小孩很坚强,大家相互鼓励,感觉他们突然长大了。”刘珊珊说,最后一家人决定去低楼层的亲戚家。

“到了亲戚家,我的双腿还是在抖个不停。”尽管整个过程用时半个多小时,但刘珊珊却感觉特别漫长。

此时,已有不少邻居陆陆续续下到地下车库层躲避台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洛生戏称,这是“考古法”清理玻璃碎渣。陈标志/图

与此同时,家住海口海甸岛某小区的张洛生一家,正在惊慌失措地顶着玻璃门窗。“我们这边靠近海边,当晚风确实太大了。”回想起当晚的经历,张洛生仍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推拉窗被台风吹得弹跳起来,感觉整个玻璃窗都快要被吹掉了。

至于从门窗缝隙灌进来的雨水,张洛生已经觉得不是太重要了。

情急之下,张洛生拿起一根长条金属片,用钢锯锯成窗户长宽的尺寸,用尽全力卡抵在窗户上固定,防止玻璃窗户被风吹垮。

“我让家人远离窗户,几个小时里,我都没离开窗户,都是用手抵住窗户没松手。”张洛生说,虽然他也知道,面对17级的超强台风,用手抵住玻璃作用不大,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

“根本没地方可去,地下车库都进水了,只能待在家里。”9月10日,家住新埠岛某小区的魏梅琴告诉记者,她是海口某公司的职员,家人远在北京,“一开始男朋友不间断地跟我视频,安慰我不要害怕,还告诉我怎么应对和处理紧急情况,后来电和网络都没有了,不敢想象那晚是怎么熬过来的。”

9月6日晚,对于海口市所有居民而言,都是一个惊心动魄、毕生难忘之夜。

03

劫后余生的凡人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口海甸岛白沙门公园附近一小区。陈标志/图

“摩羯”掀起的狂风暴雨,终于在7日凌晨前后相对减弱,并进入北部湾海面。

天刚放亮,刘珊珊等受访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几乎见到了相同的景象:位于32楼的刘珊珊家,一屋子的积水,一块巨大的落地玻璃被吹倒在房间里;张洛生的家,一块窗户玻璃最终没有扛着台风,被吹落在房间里;魏梅琴不仅手受伤,家里的多块落地玻璃被风吹下16楼,重重摔在一楼住户的院子里,变成了一堆玻璃碎渣……

整个海口街头也是一片凄凉景象:之前葱绿一片的绿化带,已被狂风暴雨蹂躏得满地狼藉,街道两侧人行道上绿荫如盖的合围粗树木,此时已被连根拔起,碗口粗的树干被扭成两半,线杆和交通信号灯灯杆也硬生生被拦腰折断……

7日晚,海南省防御台风“摩羯”应急指挥部发布消息称,据初步统计,截至9月7日下午3时,台风“摩羯”共造成全省19市县52.6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受伤95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2014年7月在同一位置登陆、重创海南的超强台风“威马逊”。

新闻发布会还称,据初步统计,目前“摩羯”造成海口直接经济损失超263亿元,文昌经济损失327亿元。

台风“摩羯”过境后,整个海口面临着大面积的交通受阻、停水停电无网络的困顿,道路清障和恢复供水供电和通网络,成为灾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居民受损的房屋急需修缮,也是摆在每个居民家庭面前最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9月10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海口海甸岛的美丽沙、万福新村,以及新埠岛、滨海大道海口港附近等10多个小区实地走访发现,大部分小区的玻璃门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车辆被倒伏的大树重压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口市碧海大道一小区。陈标志/图

其中,位于海口市碧海大道的某花园小区,住户的玻璃门窗受损最严重,部分阳台的整体玻璃及金属框架坠落一地,有些还悬挂在半空摇摇欲坠。

恢复重建、复工复产,是摆在海口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从9月7日开始,海口动员和组织大量救援力量,驻地部队官兵、志愿者及数万名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路面清扫“歼灭战”。

9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紧急调集支援海南的多支绿化救援队伍,也陆续抵达海口。当地住建部门此前也发动117支专业救援队伍,赶赴台风重灾区展开救援。

海口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油锯切割声,整个海口全城打响一场任务艰巨的清障“歼灭战”。截至目前,海口城区道路基本畅通,大部分小区供水供电及移动网络已恢复正常。

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房屋受损修缮问题,海南省最近出台的“金融十条”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大对受灾群众自建房、修缮房屋、购置家具家电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除此之外,海南省房地产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号召广大房企及供应商对居民玻璃门窗修复更换提供相应支持。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16家玻璃门窗供应商报名参与本次活动。

于刘珊珊等城市居民而言,超强台风“摩羯”虽然损坏了他们的房屋设施,但并未摧毁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刘珊珊所言,台风只是损坏了一些财产,但这样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彼此更懂得珍惜。

她还告诉记者,在亲戚家躲避台风的那个晚上,虽然屋外是暴风骤雨,但屋内两家人在烛光下,感受了从未有过的热闹和温暖;困难只是暂时的,看到整个城市众志成城恢复重建家园,内心甚是感动和温暖。(本文所涉受访业主均为化名

作者:陈标志(中房报记者)

编辑:沐沐

(特别说明:本文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