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周总理应邀前往苏联参加了苏共召开的二十二大。
在这次会议上,就一些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时,中方的正确意见和观点始终得不到苏方的认可。
周总理不想再和他们浪费时间,不等会议结束就提前离场回国了。
毛主席得知周总理回国,于是亲自到机场去为他接风。
接到周总理后,正好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毛主席说请周总理和大家一起吃午饭,可是当毛主席和大家一起走进餐厅时,却突然生气了,“拂袖而去”。
毛主席说好的请大家吃饭,怎么一进餐厅就不高兴了呢?难道他是改变主意不想请周总理和大家吃饭了吗?咱们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苏关系 从甜蜜到破裂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革命政权还没有完全稳固,国民经济也在需要慢慢来恢复。
毛主席分析了世界格局,面对美苏两大强国鼎立的局面,他果断的选择靠向苏联一方。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选择,是考虑到中国与苏联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苏联结盟后可以让中国尽快发展起来,从而摆脱在国际上被孤立的局面。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协议之后,两国的交往开始走向“蜜月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苏关系又更上一层楼,两国在军事、经济领域展开了合作。
在朝鲜战胜期间,我国军队进行了一次全面改装,基本上都是效仿苏联军队编制装备的。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上台后,对中国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苏共和苏联政府表示,在今后的国际斗争中,会竭尽全力的支持中共和中国政府。
当时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苏联多次向联合国提议尽快接纳中国参加世界大国间的国际会议。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终于获得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资格,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合法地位。
1954年,我国将举办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赫鲁晓夫于9月29日亲自率代表团来华访问,并在庆典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之后,新中国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也确实对我国提供了很多援助,虽然这些援助是有偿的,但我国毕竟也获取了很大的利益。
尤其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洗礼,穷得叮当响,是苏联帮助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只看一点,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与斯大林相比,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要好很多,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很谈到来。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后,进一步拉近了中苏两国的距离。
然而,赫鲁晓夫之所以对中国这么友善,做出很多让步,并不是从内心真正的想与中国进行和平共处,而是因为当时他打败所有政敌获得最高权利后,根基还没有站稳,同时他也没有斯大林那么高的威信,他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
当他站稳脚跟后,马上就变了一张嘴脸,逐渐露出了大国沙文主义的苗头,呈现出不平等的姿态,想干涉中国的内政。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向我国提出,双方共同合作,在中国南方建一座长波电台,投资电台的费用,苏联负担一大部分,中国象征性的出点儿就可以了,电台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
毛主席高瞻远瞩,看出了赫鲁晓夫的别有用心,于是回复苏联说:建设长波电台没问题,但费用一分都不用苏联出,中国承担所有费用。
但苏联仍然坚持两国共同建设,费用双方共同承担。
中苏两国在这件事件上谁也不让步,经过多次商谈,始终未能统一意见。
这件事情还没弄清楚,谁知赫鲁晓夫在同年7月份,又提出想与中国合作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
自从苏联提出这两个建议后,毛主席对苏联彻底没了好感,当然也不会同意接受他们的建议了,而郝鲁晓夫因为中国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也对中国产生了不满。
不久后,中国炮击金门和妈祖,苏联方面对中国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没向他们通报非常生气。
1959年8月,中国和印度在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而此时,郝鲁晓夫正准备到美国访问,他担心中印冲突会影响他的访美之行。
因此明知责任不在中方,但他仍然昧着良心在媒体上发表一则偏袒印度,谴责中国的声明。
随后在一次两国首脑的会谈中,赫鲁晓夫与毛主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双方都不甘示弱,火药味十足。
此后,中苏关系越来越僵,两国领导人谁也不让步,等着对方承认错误。
1960年7月中旬,性情急躁、易于激动的赫鲁晓夫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中国措手不及的决定,把帮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和顾问全部召回了苏联,并撕毁了300多个专家合同,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被废除。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简直就是落井下石,同时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共领导人对苏共更加厌恶。
周总理访苏 提前回国
1961年10月17日—31日,苏共准备召开第22次代表大会。
虽然此时中苏关系已经很僵,但我党还是决定派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去参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通过苏共的纲领,但会议开始后,却变成了一场批判会。
郝鲁晓夫在会议上,除了公开指责因持有不同意见而没有受到邀请来参会的阿尔巴尼亚,再就是对斯大林进行激烈的抨击。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的周总理在发言时,严肃的指出,为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民族的团结以及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另外,周总理还着重强调,兄弟党、兄弟国之间难免出现矛盾,一旦发生争执和分歧,我们应该共同积极、耐心的去协商、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味地对兄弟党进行攻击指责。
周总理的在会议上阐述的观点,让阿尔巴尼亚非常的认同,但苏联方面却不同意周总理的观点,反而还指桑骂槐,借助指责阿尔巴尼亚来影射中共,最后索性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共。
郝鲁晓夫指责中共捍卫斯大林的行为就是与苏共作对。
在后面的会议中,周总理抱着缓解矛盾的心态与郝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又进行了耐心的讨论,但最终双方依然无法达成一致。
周总理对苏共的态度很是失望,不想再和他们浪费时间,于是,不等会议结束就提前回国了。
毛主席为周总理接风 最后却拂袖而去
毛主席得知了周总理在会议中始终坚持我方观点,与苏共领导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了抗议选择提前回国的消息后,很理解周总理的心情,也深感他的不易。
于是,在周总理回国那天,他亲自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前去机场迎接。
周总理的飞机抵达机场时,已经快中午12点了。
当周总理等人从飞机上下来,大家相互寒暄一阵后,都觉得肚子在咕咕叫了,正在大家四散准备回去时,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现在都快过吃饭点儿了,就不要回去吃了,我请大家一人吃碗面吧。”
工作人员正要离开去准备时,毛主席又叫住了他,说道:“总理这段时间辛苦了,他的那碗面里,多放点儿油水!”
而工作人员们在准备时,考虑到毛主席和其他党中央领导人们都有好长时间没吃过荤腥,他们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今天正好赶上为总理接风洗尘,于是,除了把几碗素面换成肉丁面,还弄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
当大家走进餐厅后,刚才还与周总理连说带笑的毛主席,一看到这满桌子的菜,顿时脸色阴沉了下来,非常不悦,饭也不吃了,转身拂袖而去。
毛主席一走,大家也无心进餐,随即也纷纷离开了餐厅.....
工作人员本来也是一片好心,却没想到反而把事情办砸了。
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那些领导人们,都是从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早已养成了勤俭的生活习惯,实在看不了奢侈浪费,大吃大喝。
就说毛主席吧,他一生都生活非常俭朴清贫,从来都不贪图享乐。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随党中央机关搬进了北京,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提升了很多,但毛主席的勤俭的习惯却没有变,他吃饭时依然坚持用竹筷、木筷。
一次,毛主席准备在家里招待一位重要的客人吃饭,他亲自吩咐工作人员准备这准备那,由此可见,主席对这位客人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招待好客人,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亲自来为工作人员们布置任务。
杨尚昆叮嘱工作人员,让招待科搞得好点儿,招待客人时使用一些精致些的餐具。工作人员一听忙说:“不行,不行,这样恐怕不行,主席最不喜欢摆阔呢!”
杨尚昆表示这个客人比较特殊,可以算个例外,不管怎样,别让客人笑话咱们寒酸。
这个工作人员虽然觉得杨尚昆说的也有道理,但他知道毛主席的脾气,所以也没敢直接让换餐具,而是向卫士长李银桥做了汇报。
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多年,自然知道毛主席勤俭的习惯,但他觉得杨尚昆说的也很有道理,心想那就特殊一次吧。
于是工作人员就找招待科借了一套崭新的餐具,筷子还是象牙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毛主席突然来到餐厅,说是要看看准备的怎样了。
毛主席看了一圈儿,满意的点着头,突然,他的目光定在了一个地方,笑容慢慢消失了,他指着餐桌上的象牙筷子怒问是谁让摆的,并让赶紧撤掉换上原来的竹筷子。
工作人员们看到毛主席生气了,都不敢做声,赶紧动手去撤。
毛主席气哼哼的回到办公室,李银桥也跟了进来,他忐忑不安的向毛主席解释了一下事情的原委,然后就开始做自我批评。
毛主席看到李银桥不住的检讨自己,火气也消了不少,他口气有些缓和的对李银桥说:“以后不管谁来,也得讲节约,不能摆阔,更不能大吃大喝。”李银桥不住的点着头。
结语:
毛主席为周总理接风“拂袖而去”,不是毛主席请不起那顿饭,更不是毛主席不想为辛苦而归的周总理接风洗尘,而是毛主席不想借此助长国家机关大吃大喝的风气。
在待客时,毛主席坚持不让用名贵的象牙筷子,并不是舍不得,而是不想让讲脸面、拍阔的风气在党内盛行。
其实在我党内,像毛主席这样具有朴素作风的人,是很多的,那些老一辈革命家,基本上都生活的非常俭朴。
他们并不是吃不起,穿不起,而是在坚守着党的规矩,从自身做起,不搞特殊不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