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为人处世时,我们既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自高自大,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高估自己而轻视他人。做人应当谦逊和蔼、宽容厚道,切忌因才华而傲慢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老的印度,悉达多太子幼年时曾有一位挚友,名叫车匿,亦称阐陀。悉达多太子决定离开王宫,寻求精神解脱时,正是车匿独自驾车,送他踏上修行之路。太子最终证悟成佛,车匿亦追随其后,剃度出家。

然而,车匿与众多比丘的关系并不融洽。他自恃早年便侍奉佛陀,与佛陀的交情比他人深厚,因此心生傲慢。他对佛陀的两位主要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尤为不满。尽管佛陀多次劝诫,车匿的傲慢与嗔怒依旧难以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陀圆寂后,众比丘依照佛陀生前的嘱咐,对车匿施以“梵罚”,即集体沉默,不与他交谈。

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作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见车匿的傲慢与嗔怒已平息,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于是向他阐释了深奥的“缘起”之理:“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由于没有这样一个自我来承担果报,我们避免了‘常见’的谬误。同时,身心变化的连续性意味着有一个后续的身心状态在承受果报,因此我们也不陷入‘断见’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阿难尊者的指导下,车匿以深刻的觉知洞察了身心现象的缘起本质,消除了对“常”与“断”的偏见,最终在中道上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一个傲慢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高傲的言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从而孤立了自己。当个体过分自负时,他们倾向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当一群自负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彼此之间往往充满轻蔑和不满,宛如同一笼中的刺猬,相互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心怀傲慢,自认为学识渊博,甚至认为自己比老师懂得更多,那么求知的门户就会对我们关闭,宛如一个紧闭的容器,无法再容纳新的知识。学习佛法亦是如此,一旦傲慢之心泛滥,我们的闻思修进程便会停滞不前,从而难以培养出任何功德。无论是在世俗的事业、家庭生活,还是在追求出世间的佛法修行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傲慢的挑战。

因此,无论是修行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应当学会谦逊,待人接物时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同时,我们需要持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一旦察觉到骄傲和傲慢的苗头,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绝不可任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