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王彬
9月9日,“16岁少年理发被索要4000元”一事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9月7日晚,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溪北苑,一名16岁少年在理发店剪头烫发时被要求支付4000元。少年不愿意当冤大头,选择报警处理。现场视频显示,出警的民警在涉事理发店外与店方负责人理论:“能不能不要从300多(元)变成1000多(元),行不行?我就问你这句话!你下次就明确地做什么收多少钱,不要跟我讲这个还有那个加(钱)。”面对店家仍坚称“是明确啊”,民警反驳道:“明确你能不能写上去,做了什么1000块钱给我标上去,能不能标?!”
9月8日,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发布通报表示:“我局第一时间到达涉事理发店进行全面核实。经初步调查,该理发店涉嫌存在消费欺诈行为,我局已立案调查。”
小小理发店,“陷阱”“套路”是真不少,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稀里糊涂就成了“瓮中之鳖”“待宰羔羊”。可这一次,“陷阱”“套路”非但没有困住消费者,反而成了商家违法违规的例证,商家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属实活该。
这全赖于16岁少年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民警的及时出警并对商家违规行为掷地有声的正义质问,还有市场监管部门的果断出手、依法立案。
出现问题很正常,关键看有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诚意。不明码标价也好,随意乱加价也罢,既然这家理发店主动撞枪口上了,法律就坚决不能客气,不能惯着违法商家。必须从严惩处,该罚款罚款,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为违规的经营者戴上法律的“紧箍咒”,让“查处一起、教育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最大化。这契合群众期盼,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怎么样让理发店的经营者们知法守法,敬畏法律,真正做诚信透明的生意,不敢逾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红线?典型案件依法严惩只是其中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对相关问题监督的常态化,治理的精细化。
比如说,对行业违法的“陷阱”“套路”的揭示和宣传提醒,能否更深入人心,监督举报热线电话,能否贴到每一个理发店里。对于屡教不改的商家,也可以效仿某些地方对鬼秤商家的处理,即在他们摊点挂上缺斤短两的黄色警示牌,当类似的黄色警示牌挂在违规理发店门口,不仅对此会产生无形的震慑,也能让消费者心中有数,进而挺直腰杆更加理性消费。
此前,杭州曾多次开展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其中监管美容美发行业经营行为是重中之重。对于令群众头疼的美容美发行业预付卡消费陷阱问题,近期杭州出大招推出“安心付”,消费一笔,确认一笔,支付一笔。前几日,浙江还公布一批美容美发业违法案例……这些都是监督常态化、治理精细化的系列探索和有益实践,努力为群众创造“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捍卫法治浙江的尊严,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当然,面对诸多消费乱象的顽疾,没有“一招制敌”之法,还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理。
社会当努力形成这样一种生态:消费者遇到消费乱象,不怕事不妥协,反手就是一个投诉举报;监管部门的“工具箱”,追求更加精准和有效,把困扰群众的“头疼小事”扼杀在摇篮里,守护群众的“大幸福”;整个行业,以蝇营狗苟为耻,以诚信经营为荣,而商家只要是做了侵犯消费者利益的事,生意就难以为继,终被反噬,而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商家,则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