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出,可能就已经吓到不少人了。公墓只能用20年?到期不续费,骨灰盒会被挖出来?墓碑还要被推倒?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残忍?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奶奶去世那年,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火化后骨灰存放在公墓里也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墓位使用期限是20年。到时候要么续费,要么就只能把骨灰盒请出来了。这让我震惊不已,坟墓还能"租"的吗?到期了竟然说挖就挖?

后来才了解到,虽然买了墓地,我们也只是拥有20年的使用权,并非永久拥有。你以为花了十几万,父母就能长眠于此了?到期不续费,管理处可是要把骨灰盒请走的。

公墓价格不菲,动不动几万上十万,还只能用20年。但你以为续个费就万事大吉了?很多大城市的墓地紧俏,0.48平米的小块地都能卖12.88万。更残酷的是,有的公墓到期后,你爱续不续,反正到期人家就把骨灰挖出来,墓碑也得推倒。毕竟他们还等着把这宝贵的墓地再卖给别人呢。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每年死亡人数快速增加。殡葬事业规划院测算,到2025年,每年火化遗体将超过700万具。大量骨灰盒急需长久安放,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紧张,全国大部分公墓使用年限只有20年。一个小小的骨灰盒,竟也沦为了抢手的"限量版"。

公墓虽号称"风水宝地",但说到底也是块地而已。《土地管理法》早有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宅基地、自留地集体所有。个人买了墓地,顶多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即便你花大价钱买下这么一块墓地,20年后到期,还得乖乖接着掏钱续费。原本以为买个墓地就高枕无忧了,谁料到竟是开启了无底洞式的烧钱模式。

如果续费也就罢了,偏偏总有后人不管不顾的。要么联系不上,要么直接"玩失踪"。根据规定,到期无人认领的坟墓,管理处会先公示一段时间。如几个月后还是无人问津,那真是不好意思了,管理处有权把它列为无主墓,按无主墓的规矩处理。具体处理方式无非两种:要么存放在一块集中区域,要么就地深埋。反正那一小片墓地是肯定要腾出来重新出售的。

至于那块刻有逝者姓名的墓碑,也休想一直立在那里了。没续费的坟墓既然都被清理了,墓碑还留着作甚?直接给推到填埋喽。简直是"我走的时候不必留下痕迹,因为来的时候也没带走别人的什么"的现实版。

这一幕幕骨灰盒被挖、墓碑遭毁的情景,在我看来,无异于对逝者尊严的践踏。中国自古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讳言迁坟、起墓。如今到期无人续费就挖骨灰、毁墓碑,让死者连个安息之地都保不住,不免有悖于传统伦理。即便我对先人墓地不再续费,但得知亲人被挖出重埋,心里也会隐隐作痛。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对待他人至亲,我们自己将来也难逃此劫。

可话说回来,公墓期限政策看似无情,实则难以回避殡葬改革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厚葬薄养、人死黄金穿等陋习亟待革除,生态环保葬、树葬花葬等新方式渐受青睐。传统观念与时俱进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墓地作为特殊的城市用地,面积难以无限扩张。给逝者以无限期的安息,意味着生者可利用的土地被不断蚕食。代际间如何平衡利益,考验着决策智慧。

当下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快速老龄化,不少家庭已无力也无意长期续费打理先人墓地。孝心寄托从"事死"逐渐回归"事生",与世长辞、天人永隔之痛怆渐为生前陪伴、爱意绵延所取代。公墓期满、坟茔不再,但亲情思念在心,岂止二十年。

或许,真正需要反思和改变的,不是简单的期限长短,而是我们如何以更人性化的方式面对生死,如何在人生有限中体味亲情无限。公墓到期,骨灰盒被起出,墓碑虽毁,但生者心中的追思绝不会被时间抹平。正如葬礼上常用的一句祝语:"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坦然。"面对逝者,缅怀与启示并重。而对于生者,行孝与笃爱当及时。毕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比墓碑被毁更令人心碎。

相信,在亲人逝去的伤痛面前,我们没人能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其实最温情的告慰,莫过于趁亲人还在,多去陪伴;趁自己还在,多些孝敬。毕竟,与父母一同徜徉人间的时光,远比泉下相伴的岁月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