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有了跨越式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在看到检查报告中“肠道息肉”的字样时,都会感到无比茫然:什么是肠道息肉?究竟需不需要切除?

所谓的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道中长出的多余的肉。而肠癌,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息肉,接着是腺瘤,最终就是癌变,而整个发展过程大概在5-10年之间。因此,当我们发现息肉的存在后,只有通过及时的切除,才能避免其发生进一步的恶化,当然,也并非所有类型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就肠道息肉的癌变风险来说,主要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目前临床上所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息肉的存在,就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其切除,从而遏制癌变的进程。而对于增生性息肉,通常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息肉可能会演变成为腺瘤性息肉,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也建议及时切除,当然,这种息肉的风险要远低于腺瘤性息肉,所以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忧。

另外还有一种病理类型,即遗传性息肉,它属于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并非先天性疾病,患有此病症的患者,在出生的时候,肠道内大多都没有腺瘤,而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就会逐渐出现。

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通过肠镜发现息肉的存在后,如果息肉的体积比较小,且形态也处于较好状态,那么通过内镜医生的评估,往往就会直接在内镜下进行摘除,此过程时间往往比较短,而且也不需要再重新预约肠镜,在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的也会比较快,不耗时、更省钱,同时也能够极大降低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而关于较为常用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肠息肉钳除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切除方式主要用于微小息肉的切除,如果息肉的直径大于5mm,在切除之后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残留情况。在操作过程中,主要通过肠镜将带电的热活检钳插入,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就能够将息肉夹住,随即通电,利用电能所产生的热量,对息肉进行切除,然后再将所切除的息肉标本,送去进行进一步的病理检查。

2.肠息肉电切除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切除术则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以及直径小于两厘米的无蒂息肉。此切除术在操作过程中会通过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圈套器,然后将圈套套在息肉的基底部位,收紧圈套并通电后,再利用电能热量将其切除,如若是切除无蒂息肉,那么在操作之前还需要在息肉下方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这种切除方式更适用于直径超过两厘米的大息肉,在操作前要先标记病灶,随后在息肉下注射液体,将病灶抬起,需要切开分离病变黏膜,属于息肉切除术中操作最为复杂的一类。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