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关于长春“地下城”,收到很多求证信息。今日笔者收到好友北方雨大哥赠书,当阅读到李其颖先生这篇文章,感到会对“地下城”疑虑有所益处,故此编辑转发此文。

记忆长春丨我见过的关东军司令部地下通道

作者:李其颖

1952年7月至1955年11月,空军第九航校校部曾设在原关东军司令部大楼,当时我曾经在那里工作,我们的办公室就在主楼西侧二层,因此我对大楼的内部结构略知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北方雨大哥赠书,方才阅读到这篇文章。↑】

一、关东司令部所在地的变迁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关东军曾经是占领和统治我国东北地区的太上皇,从更早的年代看,它正式组建于1919年4月12日,司令官由日本天皇直接任命,军衔为大将或中将;其动员、作战的实施接受日军参谋总长的指挥,司令部设在旅顺。从关东军存在的26年历史上看,司令部所在地曾经有过三次大的变动:1919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旅顺;1931年9月19日到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在沈阳;1932年3月到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在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影,翻拍自《长春街路图志》。↑】

二、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机关大楼的概况

日本关东军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也是代表日本国政府在我东北地区行使殖民统治的政治中枢,它下辖许多单位。所以与关东军司令部名义相关的大楼起码不下四座--司令部大楼、司令官官邸、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大楼和司令部宾馆--日满军人会馆。全部关东军司令部机关大楼的占地面积达50 万平方米之多,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其核心建筑是司令部大楼。司令部大楼建成于1934年,自成独立大院;大院正门朝南,悬挂的招牌是“大日本帝国关东军司令部”;大院侧门朝东,悬挂的招牌是“大日本帝国驻满全权大使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宪兵司令部旧影 ,翻拍自《长春街路图志》。↑】

三、司令部大楼的建筑特点

(一)大楼具有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塔楼外观,日本皇室黄色菊花章镶嵌在中央塔楼的正中,以体现“日本天皇皇威”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存在。

(二)楼内设施先进,建筑用料高档、造价高昂:设有大型通风设施,全楼房间都有通风管道,以调节室内空气。大量采用天然大理石、有色金属(如塔楼和女儿墙使用的青铜瓦)、高档木料墙围等。大楼工程费达150万日元之多,与日本国开设满铁株式会社的200万日元启动资金对比,可以看出该大楼建筑经费之庞大。

(三)关东军各主要建筑之间设有秘密地下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国防妇人会馆旧影,翻拍自《长春街路图志》。↑】

四、有关司令部大楼秘密地下通道的见闻和认识

司令部大楼地下层有地下通道存在是历史事实。笔者在司令部大楼工作期间,曾经多次进入地下通道,通道全部是水泥挂面的方型管道,管道截面的边长约5--6米,内部整洁,通风良好,有照明设施,但平时不开。通道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大分支,交汇点就在司令部大楼正门楼梯的地下层。通道东面通往人民大街对面的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大楼的地下楼层;西面走向直指关东军司令官官邸;北面朝向长春火车站方向;南面通道走向略偏西,据说通往日满军人会馆。当年笔者曾经多次轮值做大楼值班员,期间几乎总要下去巡检,怕出现异常情况。也曾经通过东侧通道,进入人民大街对面的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大楼的地下层,因为我们的地勤食堂就设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影,翻拍自《长春街路图志》。↑】

有的资料讲,司令部大楼地下开设秘密地下通道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巷战,二是作为防空设施。当年我们学校的同志,也曾经对大楼地下通道有过各种传说--通道通往火车站、宽城子飞机场、伪满最高法衙(461医院)、伪国务院等等。不过大家都是人云亦云地说说而已,并没有亲自走过。笔者也只走过司令部大楼与宪兵司令部大楼之间的那段通道,其他走向则从未敢深入进去。不过,依笔者之见,司令部地下通道应该通往宪兵司令部(东)、司令长官官邸(西)、日满军人会馆(南偏西)和司令部直属宪兵队驻地(司令部北、团结路与人民大街交汇处的伪“国防妇人会”小楼)等与司令部有直接关联的建筑。这样可以保证在必要情况下(紧急情况、机密情况、战争情况等)通过地下秘密通道,维持司令部与各相关大楼之间的畅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新京”街路地图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以及四周建筑位置关系。↑】

在撰写这份材料之前,笔者走访了三位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他们与我一样,对司令部秘密地下通道留有印象,也走过人民大街下面那段通道,但是其他走向究竟通往哪里,仅系传闻,实际上谁也说不清,也没有走过。

上述有关司令部大楼秘密地下通道的情况,系几十年前个人见闻的回忆记述,也许会因隔时太久以及年老脑力衰退而出现差错,仅供调查小组参考。

1. 李百浩:《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博士论文,1997年。

2. 伪满洲帝国临时国都建筑局编:《国都建设纪念典志》,第28页。

3.于希权:《解放前长春市内的公共交通》,《长春史志》,1988 年第2期,第45页。

4.同上。

5.(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第1019 页。

(作者单位:原空军二航院退休教授)

(本文原载《长春文物》2008总第20期第56、57页)

编辑:李春昌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系列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