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长春丨记忆中的大马路
作者:王长生
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大马路的旧文,勾起了不少儿时的回忆,有了写点什么的想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马路,资料图片。↑】
大马路,让我牵肠挂肚的一条老街。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 ,每天都要在这条老街上走几次;玩捉迷藏,也要在这方砖铺的人行道上跑来跑去;老妈和奶奶喊着去打个酱油,醋什么的,也要走上一遭大马路。去粮店买个粮油,小小的肩头扛着半袋苞米面、高粱米也要从这条老街走过。夏天的晚上乘凉在路边,不远的大众剧场时不时的就要传出阵阵的锣鼓声,刺耳的京胡声,女人吊嗓子的尖叫声,不绝于耳。
儿时的大马路是老长春最热闹的一条街,沿街店铺林立,一商店,东北商场,科文公司,五金交电商店,轻工商店,栉次鳞比。
【九十年代的大马路,资料图片。↑】
沿街有好几家做衣服的店铺。那时穿的衣服都是黑色兰色,大多都是自己用缝纫机做的,生活好一些的人家,就到专门做各种衣服的“成衣铺”去做,大马路上高,中,低档的“成衣铺”很多。那个时候商店卖各种布料的柜台一大排,一卷一卷的布料整整齐齐的摆在柜台上,逢年过节买不起现成的衣服,大人们就扯上几尺布给孩子做件新衣服,这就算是过年啦。对了,那时候买布料是要布票的。
【1985年前后的一商店,资料图片。↑】
记忆中,大马路最热闹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看花灯。晚上吃过饺子,一家人欢欢乐乐去看灯。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大马路上早就人潮涌动,川流不息的人流在这条老街上流淌。
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大马路上就不让机动车走了,也没有警察叔叔维持治安。要说花灯那可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龙凤呈祥,生肖动物,胖小子,大美女,间或有一些灯谜 。这些花灯挂在商家的门前,沿街的树上也都挂满了彩灯。
【大众剧场,资料图片。↑】
从我家一拐,就是大众剧场,沿着大马路一路走来,四马路口最热闹。一商店,鼎丰真,东发合茶庄,东北商场,这些商家门口都张灯结彩,还有几队扭秧歌的,敲锣打鼓,踩着高跷,鞭炮声辟里趴啦响个不停,一直闹到深夜,人们才渐渐散去。
从二马路往南走就是橡胶八厂和八厂俱乐部。
【橡胶八厂,网络图片。↑】
记忆最深的是南关大桥附近的关帝庙。一进腊月门到春节前的二十多天,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卖唱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说书的,卖各种小吃的。这几天,总要缠着爷爷带着我去关帝庙。其实,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缠着爷爷卖一把关老爷手里拿着的那样的大刀,耍起来真带劲!不给买,就不走,拉也拉不走。就像现在我的小孙子在中东市场玩具摊,缠着我卖玩具的情景一样。
【新民胡同的80年代,资料图片。↑】
说起大马路,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新民胡同。那是小时候常去串门走亲戚的地儿。新民胡同的中心是新民戏院一带。稍微往南走,过了一个大门洞就是小剧场,小时候经常去看戏。有名角来了,大人们去看戏,就带着我去,虽然不明就里,也跟着看热闹,这些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印象非常深。那时候,老人们爱看的是评剧,常念叨的名角有小白玉霜、新凤霞、花淑兰和小王金香等,看的有《天仙配》《小二黑结婚》《刘巧儿》《马前泼水》什么的,爷爷爱看评剧,嘴里常哼哼“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新民胡同回宝珍饺子馆,资料图片。↑】
新民剧院对着的,就是回宝珍饺子馆,这可是百年的老字号。三年困难时期,爷爷还带着我去吃过一顿饺子,那时候吃饺子是要粮票的,一顿饺子爷爷花了五元钱。
离新民剧院不远就是新民浴池,那是人们休息闲扯的地方,泡好了澡,沏上一壶上好的茉莉花茶,一聊就是大半天。
新民胡同号称长春的天桥,跑江湖卖艺的、变戏法的、演杂技的、说相声的、说快板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儿的、卖狗皮膏药的、算卦的、游医拔牙的、代写书信的,赌搏押宝的,三教九流,什么都有。
【大马路新民胡同口,资料图片。↑】
记忆里在新民剧院前有个小广场,这里聚集着各种艺人,大至情景是:艺人们先敲一阵锣鼓,看热闹的人来的差不多了,就大概划个圈,然后开始表演,艺人穿着长衫,比比划划的 ,忽然就从长衫里变出来一缸小金鱼,水还在鱼缸里晃呢 。再就是弄两个小碗,里面放几个小球,用小棒一划,小球没了。然后就是牵着小猴子,敲着铜锣,要小费了。嘴里叨咕着:“南来的,北往的,站个脚助个威,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人们也就陆续的散去,另找看热闹的地儿了。
【大众剧场,2024年拍摄。↑】
大马路附近有好几个影剧院,五马路口是大众剧场,新民胡同走到东头是大安电影院,斜对着是少年宫剧场;三马路有一个长春电影院,再往前走就是红星剧场;沿着大马路向北走是儿童电影院,再远一些就是春城,人民电影院了。桃源路有个解放电影院,既放电影也演戏。打记事起,看过的最老电影是《寒夜》《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喜欢的是那部《马兰花开》。以后就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小兵张嘎》之类了。
【儿童电影院,1980年代,资料图片。↑】
看戏、看电影要花钱,听评书是我的最爱。上小学,中午放学,走在街上,夏天沿街的人家都开着窗户,正在播王充讲的《说岳全传》,王佐断臂,朱仙镇八大锤,我就站在人家的窗下听入了谜。那时候,听收音机是最大的乐趣,每天下午4.30分听《小喇叭》,“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然后就是孙敬修老爷爷那磁石一样的声音,开始讲孙悟空啦。有一次和妹妹光听小喇叭,煮着的一锅饭糊了,锅也烧漏了。
【东发合茶庄,1989年,资料图片。↑】
记得大马路上有一间丹凤理发店,那时候是长春市比较高档的地方。每个月爷爷发了理发票,我也就经常去“享受”一下。
从东北商场往前走不远就是新华书店,这可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最爱买的是小人书啦,可惜兜里没钱。快过年了的时候,新华书店里里外外,来来往往可热闹了,买年画的人特别多。爷爷领着我一张一张的挑,“要这张,这张...”不大的小屋,白天依旧昏暗,一面墙上贴满年画,站在炕上,翘着小脚丫,细细地看着四联画,吵着,闹着……直到如今,还不时梦到儿时的情景。
【四马路广播器材商店,翻拍自《长春街路图志》。↑】
一辆破旧的小车,吱嘎,吱嘎,吱嘎,从我的心里碾过。
1965年,上初中了。每天都背着书包往返于五马路和二道街之间。这段路上小胡同多,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街道都再熟悉不过了,可惜胡同的名字都记不得了。
【大马路邮局,资料图片。↑】
大马路,伴随我长大的百年老街;大马路,说不尽的人世沧桑。
在这将近七十年的岁月里,当年栽下的树苗已经很粗,很高了。当年常玩的小胡同已经没有了踪影,一个个参差不齐的小棚子早就灰飞烟灭。记忆中的老屋,早已人去楼空;熟悉的东西,早已物是人非。
难以忘怀的是这里藏着我多少儿时的记忆。有一天,我要背着摄影包,去找一找记忆中的大马路,找一找随着岁月流逝而沉淀下来的痕迹。
【大马路上,北向南,前方四马路口,资料图片。↑】
回忆往事,偶成二律:
百年街路话兴衰,冷眼初看陋巷危。
偶有雅心寻旧迹,已无闲趣看残棋。
豪歌惊破儿时梦,纵酒寻家老亦悲。
满目伤秋凄怅望,楼高屋矮念思谁。
云淡星稀夜五更,似闻耳畔唤儿声。
风愁萧瑟车凄切,孤苦零仃影孑茕。
无报三春时不待,叹伤一世悔催生。
奈何人事肝肠断,戏彩斑衣孺子情。
【东风照相馆,资料图片。↑】
作者简介:王长生,网名闲窗听雨,吉林省长春市人,在市直机关工作,已退休。喜欢诗文创作,热爱家乡。
编者:李春昌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