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最怕的就是死活不承认自己错了。
——坤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九卷第八章(三)

原文:

又,物质以潜在状态存在,正因为这可以变成形式;

当它实现地存在时,它就存在于形式。

解释:

再者,质料以潜在的状态而存在,正是因为它可以成为形式;

只有存在于形式中的时候,它才现实地存在。

比如:一堆铜原料,它潜在地是一座铜像,当它被铸造成铜像后,存在于形式中了,它才实现了存在。

原文:

这道理适合一切事例,即便其终极为一个动作也可适用。

解释:

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事物,就算其终极是一个活动的也能适用。

原文:

老师当他以实例示显于其学生时就意谓完成了他的目的,自然也以实例示显于人类。

解释:

当老师以实际的事例展示于其学生之时,其目的就已经达到了,自然也是以现实呈现于人。

原文:

假如这还不够明白,我们将重提保逊的赫尔梅象,这象究属在内或在外,论其认识难以为之说明。

解释:

如果这还是不太清楚,我们又将重新说起鲍森的赫耳墨斯像,这雕像究竟是在内或是在外,就其认识来说难以说明。

鲍森,古希腊雕塑家,曾创作了艺神的石像,但是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这里“这象究属在内或在外”所谓何意令人费解,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罗斯在其英译本中注释称,这里提到的赫耳墨斯像可能是一种图画或壁画,因为光影的机巧会使其呈现犹如浮雕般的立体现象,所以观看者看到的像既如在壁中又如在壁外。

原文:

凡以功用为终极的,功用即实现。

所以“埃奴季亚”(现实)一字原由“埃尔咯”(功用)衍生出来,

由引向“隐得来希”(达到终点)。

解释:

凡是以活动为终极目的的,活动也就是其现实。

因此,“现实”一词原是从“活动”一词演化而来的,而引致终极目的。

换言之,活动是目的,而现实就是活动,

在希腊语中,甚至现实这个词就是从活动引申出来的,并且倾向于具有“完全实现”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在有些事例中,官能运用就是最后的事物(例如视觉就只随时的看,并无视觉的产物),

有些则跟着知能运用就有产品(例如建筑术产生建筑物与建筑工作)。

解释:

在有些事例中,官能感觉就是最终的事物(比如视觉就是随时观看,并没有实际的产物),

有些则是随着知识技能运用而得来的产物(比如建筑技艺产生了建筑物与建筑工作)。

原文:

可是在前一例上动作就可算终极,在后一例上动作只较之潜能为更接近于终极。

解释:

但是在前一例中活动是目的,而在后一例中活动只是较之于潜能更为接近于目的。

原文:

建筑工作实施于正在建筑中的事物,与房屋一同实现,一同完成。

解释:

因为房屋的建造活动就在被建造的房屋之中,也就是它与房屋同时生成和存在。

原文:

于是,凡其动作产生另一些事物为结果的,实现就归于那产物,

例如建筑工作,其实现归于建筑物,纺织工作归于纺织品,它例相似,

动变一般地归结于所动变的事物;

解释:

于是,只要活动产生了另一个事物作为结果的,现实就该归于那个产物,

比如建筑工作,现实归于建筑之物,纺织工作归于纺织品,其他类似,

动变一般都归结于那被动变的事物;

原文:

至于没有产物的动作,实现只当归之于主动者;

例如视觉活动之实现归于视者,神学思索之实现归于神学者,生活之实现归于灵魂(人生幸福①之实现,也当归之于灵魂;因为幸福也是某一类型的生活)。

解释:

对不起没有产物的活动,现实只能归之于主动一方;

比如:视觉活动的现实归之于观看的人,神学思考的现实归之于神学者,生活之现实归于灵魂(人生幸福的现实也归之于灵魂,因为幸福也属于某一类的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的要旨是成德达善。

原文:

于是明显地,本体或形式是实现。

照这论点,实现当然在本体上先于潜能;

如上所述,一个实现,在时间上常为另一实现之先,一直上溯到永在的原动者之实现。

解释:

这样就很明显了,现实是实体或形式。

如此看来,现实必是在实体上先于潜能;

综上,一个现实,于时间而言常是先于另一个现实,一直可以追溯到永恒存在的原动者的现实。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