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自民党总部大楼

直新闻:刘先生,我们看到,继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之后,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今天(10日)也宣布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对于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博弈的态势,您有些什么样的观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本次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已经呈现出这三个鲜明的特点或者说是趋势——

第一,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的候选人,已经出现史无前例的“大爆炸”趋势。在高市早苗和加藤胜信宣布参选之后,宣布参选的候选人已经多达8位,而且预计未来还将会有4到5人宣布参选,这已经打破了2008年与2012年分别有5人宣布参选的历史纪录。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岸田文雄在任内宣布解散自民党内的派系。截至目前,自民党内6大派阀中,除了麻生太郎仍然死撑着不肯解散之外,包括“安倍派”、“岸田派”、“茂木派”、“二阶派”和“森山派”都已先后宣布解散。这一状况,导致自民党内原本盘根错节的派系政治生态被彻底打破。候选人的参选资格已经不再是完全由政治派阀在“密室”中决定。于是在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原本受制于派阀政治而无法出头的政治人物,纷纷跃跃欲试。

第二,由于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竞争尤其激烈,相关候选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纷纷选择通过“放鹰”的方式来吸引公众眼球,或者说选择在“极右的道路”上相互“飙车”斗狠。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不仅声称要拆除钓鱼岛附近海域的中国浮标,甚至还扬言要将美国的核武器运进日本。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前环境大臣小泉进次郎则叫嚣,在当选后要通过全民公投来实现修宪建军,实现日本的“国家正常化”。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等候选人则在台湾问题上表达了强硬的立场,扬言要将安倍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政策落到实处。现任自民党干事长茂木敏充则以“登临距离台湾最近的与那国岛”的方式,炒作所谓“协防台湾”。

第三就是在涉及中日与中韩关系的历史问题上,相关候选人已经明里暗里表示,自己当选后要亲自参拜靖国神社。除了高市早苗之外,在首相任内曾因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将中日和中韩关系闹得鸡飞狗跳的小泉纯一郎之子小泉进次郎,更是“子承父业”,每年8月15日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

对于这样一种异常的现象,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仅仅将其当成选举语言。这实际上是日本政治与社会长期“右倾化”的结果,是一次大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4日岸田文雄刚刚宣布不再参选自民党总裁

直新闻:那你认为,在已经宣布参选以及接下来有意参选自民党总选举的候选人当中,究竟谁最有希望赢得这场选举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注意到,8月14日岸田文雄刚刚宣布不再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时候,在当前有意角逐自民党总裁与日本首相的自民党“大佬”当中,已经先后5次参选自民党总裁的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在日本全国性的民调当中,支持率是最高的,而且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小泉进次郎。但是,石破茂在民调排名第一的位置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小泉进次郎给逆袭反超了。当前最新民调显示,小泉进次郎的民意支持率已经达到28.5%,而石破茂则掉到第二位,只有23.1%,排在第三位的高市早苗支持率仅为9.2%。我认为,不出意外的话,新一任自民党总裁与日本首相,将会在这三个人中产生。

而在这三人当中,目前小泉进次郎已是一马当先,占据了最为有利的地位。其中的原因,一是小泉进次郎不仅年轻,只有43岁,而且政治形象不错,没有什么政治污点,这符合了党内外都希望自民党能够在人事上实现新老交替的期待;二是这些年来,自民党暮气沉沉,深陷各种各样的“黑金政治”丑闻,党内外都希望小泉进次郎这匹“黑马”,能够带领自民党摆脱当前的政治困境;三是小泉进次郎可以继承其父亲小泉纯一郎执政时累积下来的声望与政治资源,而且他还得到了前首相菅义伟的全力支持。除此之外,小泉进次郎还获得了超过40名自民党籍国会议员的鼎力支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泉进次郎已经稳操胜券、志在必得。本次参选自民党总裁的人数已经出现爆炸式增长,这将极大摊薄小泉进次郎的得票率。即便他在第一轮的选举中能够保持优势,但得票率若未能超过半数,就不得不与得票率排第二的候选人进行第二轮的角逐。而一旦进入了第二轮投票,就要取决于谁能够运筹帷幄,获得更多党内政治“大佬”的幕后支持了。也就是说,第二轮投票的结果极有可能仍然是由党内的“大佬”们在“密室”中决定。在2012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过程中,石破茂当时也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的总票数远多于安倍晋三,但由于其得票率未能过半,不得不进入第二轮选举。结果在第二轮选举中,最终的赢家却是安倍晋三,石破茂则被党内的政治“大佬”们给“做掉”了。在2021年岸田文雄与河野太郎竞争的时候,类似的剧本又重新上演了一次。因此,虽然小泉进次郎在党内外的民调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排在第二位的石破茂和第三位的高市早苗没有机会。

作者丨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