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享受了“基建大国”的美称,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覆盖全国,为人员流动和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力推手。“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深入人心。

但现在,我们突然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买单的时刻到来了。

山东省的一张发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张政府发文说,同意济南黄河大桥设置收费站,收费期限25年。

该大桥,是国道104上的一个重要桥梁,总长7.748公里,总投资78.93亿元。大桥由当地国企——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

收费,颠覆了许多老百姓的印象。因为大家觉得:高速公路收费是常态,国道不收费是常态,国道收费难道回潮了吗?

是的,自2021年至今,安徽、山西、甘肃、湖北、吉林、陕西、江苏、山东多地,均发布过国道收费站开通收费的公告。

多地国道恢复收费,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

上一轮大规模公路基建的浪潮,至今已经十多年。当年修的路,现在基本都到了需要大规模养护维修的节点。

而就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恰好地方财政没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1

沉重的国道:免费午餐刚刚吃了没几年

实际上,普通公路取消收费的历史并不长。

首先是费改税的到来。

2009年,“燃油税改革”实施,成品油消费税取代养路费等交通收费的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费改税之后,各地政府逐步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回购经营性公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因为新增税收收入,以转移支付方式分配给地方,主要用于道路的养护。

普通公路逐渐被视为一个公共产品,非高速公路取消收费成为趋势,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距今满打满算,也就是15年左右。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目前,全国除新疆外,其他省份均已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共减少收费公路15.05万公里,撤销收费站2681个。

但今天看来,这个趋势又在重新起变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2008年那一轮基建建设高峰中诞生的公路,逐渐老化,公路养护大规模养护维修的节点(一般为15年)正在到来。

而政府手里,“没余粮了”。

PART.2

养护道路的钱,都去哪儿了?

那“余粮”都去哪儿了呢?

高速公路采取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部分养路费,有一定保障。

非高速公路养护的成本,如国道、省道,主要通过财政资金解决,而其中主要来源则是养路费。

但这个钱,现在不够了。

一方面,此前大规模修路建桥,带来的存量养护需求,越来越大,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目前的养路费,不敷使用。(这一点,倒是和我们的养老金现状,有点异曲同工)

另一方面,交养路费的油车的增长,却在急剧减少。如前文所说,养路费是用“燃油税”的形式缴纳的,但是,现在势头凶猛增长的新车,却是不烧油的新能源汽车。它们是不交这笔税的。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月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在新车市场中的占有率)分别为34.5%、35.8%、39.5%、42.5%、46.0%、48.8%。在深圳、杭州等城市,新上牌车辆,更是超过60%是新能源车。

一句话,“交税”的韭菜,越来越少了。

日益增长的养护需求,和日益减少的交税,中间的差价有多大呢?

每年高达3000亿元。

这个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张玉玲等研究员的文章:当前全国普通公路的养护资金需求约为6000亿元,“即便将替代原公路养路费的部分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养护,再加上目前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约1000亿元,每年仍然存在约3000亿元的资金缺口”。

这篇文章还发出警报:

当前全国普通公路每年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于“列养但无钱养,应修但无钱修”的困境,并且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那么,百姓缴纳的养路费不够的话,地方政府可以从财政收入中补贴一点吗?

此路也不通。

房地产出现拐点之后,土地财政随之出现了拐点,地方政府普遍缺钱。

一个惊人的数字是,2024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财政能够自给自足的有几家呢?

只有一家,你相信吗?就是上海。

连人们印象里财大气粗的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财政优等生”,都做不到财政自给自足了。

又哪里能多匀出一笔钱,来为我们提供“免费公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此前政府屡次提出: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国道收费回潮,明显是不符合这一趋势的。此外,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力推:交旅融合”。依托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国道、省道、县道,来建设“旅游风景道”或“旅游公路”。例如318国道、独库公路等自驾旅游公路等都是热门旅游景点了。

所以我们期待着,各地政府,能够客观评估公路免费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秉着长期主义的精神,充分挖掘公路带来的旅游和物流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