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每周的星期日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高二一班藏族学生其俊加的“家庭欢聚日”。他的爸爸在双岔镇街道经营百货商店,妈妈和爷爷奶奶都是牧民,要料理家里的20多头牦牛。其俊加因此到这所寄宿制学校上学。每周日,其俊加的爸爸会开车带上一家人到学校探望他。他们一家有时会到其俊加爱吃的火锅店聚餐,有时会带上牦牛肉等食材,到居住在县城的其俊加姑姑家做饭。“我很喜欢学校的学习生活。”其俊加说,他的姐姐在兰州大学读书,自己也要像姐姐那样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的体育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其俊加就读的碌曲县藏族中学创办于1982年,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碌曲县城,目前有50个教学班、2600多名学生。学校团委书记周毛吉介绍,当地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各乡镇、林场、种蓄场之间河谷相间、山川交错,很多藏族牧民家庭把孩子送到这里寄宿学习。

周毛吉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学校近年来推进校园“大课间”活动,组建了足球、武术及藏戏表演、藏汉文书法、唐卡绘画、锅庄舞等27个社团,引导学生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其融入在校学习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团委书记周毛吉接受记者采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老师们为学生编创的课间操,配乐用的是藏族锅庄舞伴奏曲,动作上既融合了青少年韵律操的姿势,也加入了“碌曲锅庄”的经典舞步。周毛吉说,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传承藏族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操场上,学生在踢足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90后贡布闹日是碌曲县藏族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2015年从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这里从教。他在中学时代就对网络信息技术感兴趣,但当时就读的学校没有很好的条件。2019年,他参加了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了解到一些青少年科技编程类白名单赛事,在当年12月向学校申请,和另一个同事发起成立了创客社团,招募学生在下午5点10分至6点10分的“大课间”时段开展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90后物理教师贡布闹日向记者介绍创客社团学生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藏族学生总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一件作品中,“小河两岸的草坪”用的是涂了绿色颜料的泡沫板,蓝色细沙充当河流,配上编程遥控设备,能呈现“河流涨水”的情况,学生想通过这件作品表达“要注意防溺水”;还有一件带有编程技术的作品,展现了“草原风”,学生们用彩泥捏出牦牛、用木棍搭建牛栏、用硬纸板围出杂物间、用绿色的扭扭棒铺出草坪。

2021年,随着“三区三州”相关教育经费的投入,创客社团从一间堆放旧课桌椅的小教室,搬进了专门的人工智能教室,新增了电脑及一些人工智能教学设备。“创客社团活动点亮了很多学生对数学、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贡布闹日介绍,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初、高中生参与过活动。4年多以来,他带着学生到甘肃省兰州市等地参加了多个青少年科技竞赛,收获了多项荣誉。其间,许多学生在数学、物理两门课上“找到了更好的学习感觉”,一些学生因此第一次走出碌曲县、增长了见识;有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到贡布闹日的母校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学生在上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碌曲县藏族中学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实现了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使用全覆盖。

高中语文教师马学平介绍,教语文课的同事们“从我做起”,经常在办公室里用手机软件练习诵读、纠正方言。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学校每周日晚上安排了两小时的阅读课。其间,他会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目、写心得体会,培养作文语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持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中学语文教师马学平接受记者采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从教22年,马学平助力一届届成长在高原的学生,从碌曲县藏族中学圆了大学梦。不少人带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感情,通过招考来到母校任教。马学平目前的同事中,就有20多名80后、90后教师,是他带过的学生。“我很欣慰,感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是有意义的。”马学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