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更容易吸引旁人的目光,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社牛”的孩子呢?你是不是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孩子的父母一定也是个性格外放的社交达人?
直到看到朋友阿刁一家的“社交模式”才发现,父母有时候还真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可能父母是标准的平面镜,却生了一个带“哈哈镜”属性的孩子。
01
社交恐惧VS社交达人
阿刁是朋友几个之中,典型的社恐,用她的话来说,还好遇到了几个“自来熟”的主动派,不然自己可能连一个朋友都难有。
阿刁曾和我们几个说过自己的窘境,虽然工作好多年了,仍然乐于想当个“小透明”,特别害怕突然被同事找到聊天,又尴尬又煎熬;特别是在公司外,碰到同事,感觉不是惊喜,那是惊吓,总是尽可能地绕路走;到了人多的场合,自己的压力值都要爆表了,手脚不知怎么放,嘴角都是僵硬的,总感觉所有人都在审视自己。
刚有了女儿苹果,阿刁害怕自己的“社恐”会影响到女儿,心里时不时的还觉得有些愧疚和焦虑,可后来结果却颠覆了她的设想,自己这个“社恐”竟然养出了一个小“社牛”,受影响的反倒是自己。
苹果的“牛”我们是见过的,三四岁一个小女娃,硬是能从见面,小嘴巴巴到说再见,而且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她聊得像“亲人”,临走时还哭着不肯回家。
一旁的阿刁又好笑,又好气。
阿刁说:“在我们这帮混熟了的朋友里面这样还好,可孩子到了外面也这样,我只觉得心里有一百个小心眼在挣扎,就想快点扛着孩子“逃离现场”,小苹果每次往前走一步,我就想往后避开两步。”
一个尽力避开人群的社恐妈妈,一个像个小太阳一样,主动与每一位陌生人打招呼的孩子,性格上的碰撞,光凭想象就知道当妈的有多矛盾:又欣慰、又慌张。
02
社恐妈妈与社牛娃的奇妙碰撞
面对孩子的社交需求,是要躲回舒适区,还是为了娃应对挑战,挣扎的内心戏每天都在上演。
之前看到过一个关于“i人父母,生了个e人小孩,是怎样的体验”的帖子。下面有帖子,很多妈妈在下面留言。
A妈说:”我家孩子是个社交悍匪,路过的人都要招呼,看见谁都聊,她聊也就算了,但我又不敢走,只好在一旁“被迫营业”,聊无可聊,只有尬笑,眼睛直直的盯着孩子出神,心里默想这时间怎么走得那么慢啊!“
B妈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家的社牛太八卦,啥啥都管,看见人抽烟喝酒,她也要上去给人摆摆手,看见有人随地丢张纸,她就当街去拦别人,你社牛,我不社牛,我可怕和人干架嘞!”
C妈说:“我家儿子是谁都打招呼、搭话,可碰上不搭理他的,我比他还尴尬,为了照顾他的小小心灵,我还总得说点啥宽慰一下,同时就当自我解围,缓解一下。”
看到这些评论,一边感叹孩子的可爱,一边感叹“社恐妈妈”的不易,这哪是“遛娃”,分明是“娃遛妈”,非要以一己之力把妈妈“遛”出舒适圈,帮妈妈打开一条“新赛道”。
03
“社恐妈妈”为什么养出了“社牛娃”?
虽然“社牛宝宝”常会让“社恐妈妈”体会到“社死”的瞬间,但是社交生活中感到过不便或不适的“社恐”们,一般还是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摆脱成为新晋社恐的可能。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可是”社牛宝宝“有种魔力让俗话也失去了说服力。
其实有时候孩子是什么性格,后天的影响真的可以”扭转局势”。
孩子是“社牛”还是“社恐”,和孩子“社交敏感期”得到的引导有关。
父母虽然是社恐,可孩子在二至六岁接触到的更多的语言环境(可能来自抚养者,也可能来自外部熏陶),在社交行为上得到更多积极鼓励或正向反馈,那么孩子就可能更愿意主动走向新的环境,去试探,并渴望对外表达自己,期待获得更多、更广的回应。
同样“社牛父母”的孩子,若在关键期疏忽了引导,孩子也反倒可能缺少社交自信。
也就是说,你的“社交基因”未必就是一顶能传给孩子的“王冠”。
要想给孩子打下良好的社交基础,父母非得在孩子求知欲旺盛的敏感期里,要么起到示范的作用,要么起到引导的作用。
社恐妈妈要不要为了“社牛”宝宝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呢?你有怎样的体会?欢迎留言分享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