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金融网 | 金储

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面临了显著的挑战,尽管总体规模和营收保持稳定,但利润却集体“失速”。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居民收入波动是导致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下滑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资产贬值、息差收窄及按揭规模的缩水,消费者的购房和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直接影响了银行的零售信贷需求。这一系列经济因素导致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贷款和消费能力,最终反映在银行的零售业务表现上。

不良资产的增加也是零售业务利润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11家银行披露了零售业务的盈利数据,其中6家银行的利润降幅超过50%,更有3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出现负值。这一现象与各银行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风险拨备的力度密切相关。拨备计提虽然是必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但会直接冲击银行的利润,导致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尽管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14家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中,有14家公布了零售AUM数据,其中工行和农行的个人金融资产规模依然稳居榜首,分别为21.77万亿元和21.18万亿元。然而,与前几年的增速相比,增速明显放缓。例如,14家银行零售AUM的增幅大多集中在“4%-7%”的区间内,增速较为乏力,特别是浦发银行的零售AUM增速出现下降,降幅为6.82%。零售AUM的增长乏力直接反映了银行在零售市场竞争中的压力与挑战。

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银行的利润。在可比数据的14家银行中,零售信用减值损失对利润表现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浙商银行上半年零售业务的信用减值损失达48.89亿元,利润亏损总额9.63亿元,同比下降了4286%。平安银行的情况同样严峻,其零售金融业务减值损失几乎抵消了营业利润,显示出在零售信贷资产质量控制方面的巨大压力。

面对零售业务的集体“失速”,各大银行虽然承认面临挑战,但仍对零售业务持乐观态度。例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强调必须保持以零售信贷为主体的资产投放力度,确保风险管理能力与投放策略相匹配。平安银行董事会秘书周强则指出,零售业务是核心战略,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持续过程。这些表态反映出银行在战略上仍然希望通过强化零售业务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银行零售业务集体“失速”的原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波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良资产的增加、信用减值损失的冲击以及银行在战略调整中的风险管理。尽管面对诸多挑战,各大银行仍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重拾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