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建水库,奇迹在上海。” 这不仅是一句诗意的描述,更是对上海青草沙水库建设壮举的真实写照。在长江入海口的江心,上海人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筑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大水库,既解决了缺水之困,又克服了土地之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缺水之困:大都市的隐忧

上海,这座位于江南水乡三角洲平原的大都市,表面看似水资源丰富,实则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水资源量排名中,上海的数据始终不高,与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不相上下。这背后,既有需求端的原因,也有供给端的问题。

需求端方面,上海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城区人口、经济总量均居全国之首,工业总产值也长期领先。密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使得生活、生产用水量巨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用水量更是急剧增加。

供给端方面,上海地处长江口,虽然众水归一,但水质问题却不容忽视。长江口的水质受到污染的影响,加上海潮涨落导致的江水返咸现象,使得上海成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此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自然河、湖被开发占用,降雨量虽丰富,却难以储存,雨水快速流失到大海,进一步减少了淡水的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地之限:寸土寸金的挑战

除了缺水之外,上海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紧张。要增加淡水资源,储水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但储水需要地方。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找地方建储水设施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上海市总面积虽达6300平方公里,但其中有1400平方公里是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等沙洲地广人稀的区域,还有大量农田和生态区。此外,上海作为工商业和交通高度发达的城市,土地需求极大。因此,在平原地区储水所需的占地面积巨大,而在山区建水库则可以通过提高大坝高度来储存大量水。然而,在上海这样的平原地区,挖坑储水缺乏深度,只能依靠大面积来储存。

江心筑坝:青草沙水库的创举

面对缺水和土地资源的双重挑战,上海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199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原上海市环保局局长靳怀刚等专家大胆提出了在长兴岛北侧青草沙建造水库的科学设想。经过15年的系统研究,2007年11月,青草沙水库正式开工,2011年6月全面建成通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草沙水库位于长兴岛西北部,是在江心人工隔出来的一片区域。水库一边借长兴岛陆地,剩下的边则人工修筑堤坝,环库大堤总长近50公里。水库面积约66.2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库容达5.27亿立方米。这意味着装满水时,水库的深度平均近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潮汐河口江心蓄淡避咸水库。

水库的建设过程中,上海人充分展现了其智慧和勇气。在潮水低落、河流流量较大时,水库通过进水闸门收集淡水;在潮水上涨、咸水可能倒灌时,则关闭闸门,防止咸水进入水库。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水库的淡水质量,又有效地利用了长江口的自然条件。

未来展望:更多的宏伟工程

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海的缺水和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更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长江口的宽阔水域和几千年的泥沙淤积为上海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未来,这里还将产生更多的宏伟工程,为上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草沙水库的建成通水,是上海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也是对人类工程奇迹的又一贡献。它告诉我们,只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实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共同期待上海未来更多的宏伟工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郑重声明: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