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群雄并起。秦国作为西方大国虽有雄厚底蕴,却一度陷入困境。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力排众议任用商鞅变法,才使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最终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

历史总有其戏剧性,商鞅这位功勋卓著的变法者,却在秦孝公驾崩后遭到了悲惨的结局。新君秦惠文王一上台,就对商鞅步步紧逼,最终将其车裂处死。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秦惠文王要除掉如此有才能的大臣?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更是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结构。首先商鞅废除了世袭制度实行军功授爵。这意味着那些世代相传的贵族们,突然失去了与生俱来的特权。一个家族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地位和财富,一夜之间就成了浮云换谁谁不急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商鞅推行了严格的法治。在他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连太子犯法也要受罚。这一点直接得罪了秦惠文王。据说当时年轻的秦惠文王就因为触犯新,差点被处罚。虽然最后商鞅只惩罚了太子的老师,但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再者商鞅变法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把土地重新分配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使得普通百姓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一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却进一步削弱了贵族的经济基础。

最后商鞅还推行了一系列奖励耕战、抑制商业的政策,鼓励人们专注于农业和军事。这些政策虽然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的这些改革让秦国在短短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西陲小国,一跃成为令诸侯闻风丧胆的强国。但这种改变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震荡。

原本高高在上的贵族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特权被剥夺了。他们的土地被分给了平民他们的爵位也不再是世袭的。他们对商鞅的怨恨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虽然商鞅的新法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约束。比如说商鞅实行了连坐法,一人犯罪全家受罚。这种严厉的法律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再说秦惠文王他可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作为太子时期就差点被商鞅惩罚过这口气他一直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商鞅在民间的声望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国君。一个刚刚继位的新君,能容忍这样一个权力和声望都盖过自己的臣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秦惠文王继位后,那些被商鞅得罪的旧贵族们纷纷跳出来,在新君面前大肆进谗言。他们说商鞅野心勃勃想要篡位。说商鞅残暴不仁民怨沸腾。这些话可不就是正中秦惠文王的下怀吗?

秦惠文王心想除掉商鞅,既能消除潜在的威胁,又能笼络那些旧贵族。这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啊!于是他开始步步紧逼商鞅。

商鞅也不是傻子他看出了形势不妙。在秦孝公驾崩后他就想逃回魏国。但是他制定的法律规定,擅离职守者处以重刑。这下可好自己立的法,自己反而成了第一个触犯的人。

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他逃到一家客栈想要住宿,但店主因为担心受到牵连拒绝接待他。这时候,商鞅不禁感叹: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现在反倒害了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讽刺?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商鞅变法的精髓所在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连制定法律的人也不例外。

商鞅最后被抓获惨遭车裂之刑。这种刑罚极其残酷,就是把犯人的四肢绑在四辆马车上,然后驾车向四个方向奔驰,将人活活撕成碎片。商鞅临死前还大喊:"我恨不得能与秦王面谈一次啊!"可惜这个愿望永远也无法实现了。

商鞅的死标志着秦国政坛的一次大洗牌。虽然秦惠文王除掉了商鞅这个人,却并没有完全否定商鞅变法的成果。相反他保留了大部分改革措施,继续强化秦国的军事实力和中央集权。

这就让人不禁要问了:既然要继续推行商鞅的政策,为什么还要杀死商鞅呢?其实秦惠文王此举可以说是打了一手漂亮的政治牌。

首先通过除掉商鞅,他安抚了那些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旧贵族。这些人看到商鞅倒台肯定会觉得新君给了他们出气的机会,自然会更加支持秦惠文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杀死商鞅也是为了立威。秦惠文王刚刚继位,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商鞅作为前朝重臣威望太高,很容易成为新君的心腹大患。通过这种雷霆手段,秦惠文王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的决心和魄力。

再者秦惠文王此举也是在向民间释放信号。他想告诉百姓商鞅时期那些严苛的政策,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商鞅一人的主张。这样一来即便保留了大部分变法内容,百姓也会觉得新君更加仁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秦惠文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将商鞅变法的功劳归于自己。如果商鞅继续在朝中任职,那么秦国的强盛就会被认为是商鞅的功劳。但现在商鞅已经不在了,秦国继续走强这功劳自然就落到了秦惠文王头上。

这一招既保留了变法的成果,又摆脱了功高震主的威胁,还笼络了各方势力。这哪里是什么昏君分明是个政治高手!商鞅的悲剧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功高盖主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但凡是有大功劳的臣子,往往都难逃悲惨的结局。比如说汉初的韩信,帮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最后却被吕后骗入宫中,在长乐宫砍头。再比如唐朝的李林甫,辅佐唐玄宗治理国家二十多年,最后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臣子的地位则极不稳固。一旦臣子的功劳太大,就很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和不安。

商鞅变法无疑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功劳,成为了他的催命符。秦惠文王虽然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但却无法容忍一个威望高过自己的臣子。这种心态在古代君主中是很普遍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秦惠文王说成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在那个时代在那种制度下,他的选择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保住王位维护统治,才是一个君主的首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太过理想主义太过相信法治的力量,却忽视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他以为只要法律公平就能让所有人遵守,却没想到在绝对权力面前,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这让人想起了一句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鞅用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但也正是这种强大,最终害死了他自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虽然商鞅个人的结局很悲惨,但他的思想和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在他之后的秦国君主,大多都继续推行他的政策。正是这种坚持才让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虽死犹生。他的思想和政策远远超越了他的生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正是一个伟大改革家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历史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商鞅看成是一个悲剧英雄,也不能把秦惠文王看成是一个无情的暴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奋斗。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作为改革者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懂得平衡各方利益,才能让改革真正成功。

同时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制度的重要性。如果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能够保护功臣的利益,限制君主的权力,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段历史吧:功高盖主易遭忌,改革开放需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