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孤独地守望远方。他们,曾是留守儿童,在寂静的乡村,独自承受着成长的迷茫与渴望。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年的那些孩子已经长大。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以教师的身份,努力守护着新一代的留守儿童。他(她)像一束光,照亮那些曾经和自己一样孤独的心灵,开启了一场温暖而动人的守护之旅。

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我们的故事就从颍泉区姜堂中心校董湖小学数学老师丁玉玲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觉/苏亚启)

0 1

儿时的记忆

“我是一个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

1992年7月,丁玉玲出生在阜南县地城镇丁寨自然村。父母均是农民,常年外出务工,丁玉玲寄居在亲戚家中,9岁时才踏进小学的大门。

“最早是住在姑姑家,后来住在外婆家,最后住在了二姨家中。”因此,丁玉玲经常调侃自己,“我是一个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

谈及自己的寄居经历,丁玉玲说,无论是姑姑,还是外婆、二姨,都非常疼爱她。但是,她心里总有一种不一样或者不自在的感觉。

在外婆家生活时,老人对她十分溺爱,事事依从,于是她经常装病不愿上学。后来,这种小伎俩被识破,母亲随即将她送到二姨家生活。

“母亲担心外婆管不住我,时间长了荒废学业。”对于母亲的初衷,丁玉玲这样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姨对丁玉玲照顾得很好。每当丁玉玲与表兄妹们发生小矛盾时,二姨的巴掌只会落在自家孩子身上,未曾骂过丁玉玲一句。

丁玉玲明白这是二姨对自己的爱护,但是这样的举动恰恰让她心里很不舒服,她意识到在这个家里自己与表兄妹们并不一样。因此,在外面受到委屈,她从来不会告诉二姨,需要买学习用具时也不会主动伸手向二姨要钱

丁玉玲上小学三年级时,妈妈带着弟弟回来了,她结束了寄居生活。

那天,二姨帮她收拾好课本和衣服,装进一个袋子中。丁玉玲独自提着袋子向家走去。

二姨家所在的村子与丁玉玲家所在的村子相邻,走大路约2.5公里,走小路约1.5公里。在村口站立良久,丁玉玲选择了小路。

穿过一片庄稼地时,丁玉玲手里的袋子破了,课本、衣服散落一地。她蹲在地上收拾了许久,双手抱着课本和衣服回到自己的家,弄得狼狈不堪。

大门口,一位中年妇女看到丁玉玲回来,笑着迎了过来。丁玉玲知道这就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她感到十分陌生,嘴巴张了几次,最终没有喊出“妈妈”这两个字。

当时感觉不好意思,叫不出口,而在亲戚家生活的几年时间里我曾在梦里喊了无数次妈妈。”时隔20多年,关于这次回家的很多细节,丁玉玲已经不记得了,唯独那个破了的袋子以及见到母亲的情景,她一直无法忘记。

此后多年,母亲未再外出务工。丁玉玲相继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选择了师范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丁玉玲曾经就读过的乡村小学教师短缺。她想学毕业后回乡当一名教师也挺好的,可以守着自己的家,守着妈妈。

0 2

初为人师时

“我好像就是为了等这一批学生”

2017年7月,丁玉玲大学毕业,阜阳市民中心推出一批实习岗位,她成为市场监管局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

2018年丁玉玲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发现家乡学校的岗位名额较少,于是选报了颍泉区,并被录取。

暑期备课还未结束,她就对即将工作的学校充满憧憬,“学校应该像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四周是教学楼,中间是漂亮的操场。”

校长从中心校接她报到的路上,她不停地问:“学校距离集镇远吗?有几个班?”

校长回答:“不远,有六个班。”

“一个年级六个班,看来这个学校规模还不小。”丁玉玲心里想。

到了工作的学校——董湖小学,丁玉玲愣住了。学校门口是泥巴路,操场看上去坑坑洼洼。校长说的六个班是全校一共有六个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全校学生加起来不到3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玉玲有些失落。新学期的报名工作紧张而又忙碌,但是这种感觉一直挥之不去。直到她走进一年级教室,遇见自己教师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

全班45人,其中留守儿童36人,大部分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几名学生寄居在亲戚家中。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往往有些任性,不太听话;寄居在亲戚家的孩子往往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那一刻,丁玉玲的思绪瞬间回到了20年前,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丁玉玲坐在办公桌前反复地问自己:“大学毕业后我为什么没有去当老师,而是先去实习了一年?”

脑海中,20年前那个拎着袋子、独自穿过一片庄稼地的小女孩突然站住,转过身说道:“因为早一年来当老师,你就无法遇到这批孩子。你去实习一年,好像就是为了等这一批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走过的路不能让孩子们再走一遍,我经历过的孤独不能让孩子们再经历一次。”丁玉玲下定决心,敲响了一位老教师的家门。

“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认真听课?怎样才能让他们认真写作业?怎样与家长们沟通、交流......”丁玉玲向老教师请教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个月后,她与班里的孩子“打”成了一片,成了一名“孩子王”。

周末她去家访,与学生一起干农活,学生的奶奶给她和面蒸地锅馍;暑假她去给学生辅导作业,学生爬到树上给她摘枣;端午节前,她与学生一起包粽子吃;还带着学生们一起植树、春游......

丁玉玲把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到B站上,引发广大网友关注与点赞。截至目前,她的自媒体账号“乡村教师日记”粉丝量达147.6万,累计发布视频399个,播放量3.8亿,获赞2233.8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视频中,丁玉玲除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变化。她会带着学生们去捉知了、吃火锅、在田野上“疯玩”......

她说,自己要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生活,弥补童年的遗憾,为了这些留守乡村的孩子,也为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 3

与孩子互相成长

“他们是第一次当学生,我是第一次当老师。”

今年6月底,丁玉玲教的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时,她在校园里摆起了“大席”,请孩子们一起吃饭,并为每个孩子写下了寄语。

看到寄语时,学生王凯哭了。这个男孩自幼跟随奶奶生活,刚入学时“浑身是刺”,不愿意写作业,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

在丁玉玲的教导下,同学们发现王凯渐渐变了,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是开始懂得替他人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凯所在的村子有种植草莓的传统,他利用周末时间到种植基地,帮助别人管理草莓幼苗,一天下来可以获得60元的报酬。

今年夏收结束后,王凯到农田里收集秸秆,打捆后卖给附近的养殖场,“每捆秸秆1元,一天可以收集20多捆。”

挣的这些钱王凯没有乱花,奶奶过生日时,他专门从集镇上买了一个蛋糕。毕业前,他又花40元定制了一面锦旗,赠送给丁老师。

其实,王凯挣这些钱并不容易。管理草莓苗的工作虽然不重,但是需要早上5点起床,一天要干六七个小时。

虽然辛苦,王凯却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丁老师经常把班里同一个月出生的孩子聚在一起,为他们过集体生日。还因为丁老师曾经对他说:“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是要懂得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像王凯这样的学生,丁玉玲的班里还有很多。她用六年的时间陪伴他们,并把他们记录在视频里,很多网友从视频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从而成为“乡村教师日记”和孩子们的忠实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中途有学生转出、转入,到小学毕业时,丁玉玲的班里还有44名学生,其中41人是“网红”。

“毕业大席”之后,很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感慨孩子们几年来的变化。一位网友说:“我追的那个孩子终于长大了!”

丁玉玲回复网友说:“遇见这些孩子时,他们是第一次当学生,我是第一次当老师。感谢时光,让我们互相成长。”

0 4

新的守护之旅

“我是一个温柔善良的老师……”

新的学年开始,丁玉玲接手了一年级的新生,开启新的守护之旅。

9月1日到6日,她以这些新生为素材,发布了两个视频。开学当天,她向孩子们作自我介绍:“我是一个温柔善良的老师……”

此后几天,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到食堂吃饭,与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上课时要保持怎样的坐姿,发言之前如何举手示意,下课后到哪里接热水、上厕所……

其中的一节课上,丁玉玲让孩子们依次发言,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今后想干什么?一位表现优异的男孩,被选为临时班长。

男孩顿时兴奋起来,随后的发言中两只脚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还在继续

丁玉玲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守护

未完待续......

来源|爱阜阳工作室

文字|全媒体记者 曹亚伟 牛桂芹

图片|张天峰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