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国立中央大学”,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近代的大学最初诞生于何处?
大学起源国之重器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最初是由外国人引入的,最突出的就是一些教会大学,例如著名的圣约翰大学,但中国人最早创办大学是始于
1895年10月,
洋务运动
的代表人物、时任津海关道
盛宣怀
上奏
光绪皇帝
得到批准在
建立的大学,
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北洋大学堂
北洋之名永葆璀璨
1895年北洋大学建校之初时定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亦或北洋大学堂)。1912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令“
所有学堂,一律改为学校
”,北洋大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校,次年再次更名为
国立北洋大学
1928年,因应国民政府推行
大学区制
,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次年复校,因专办工科、不合大学建制,遂暂定名
国立北洋工学院
,同时设立“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至西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次年3月更名为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
泰顺北洋工学院
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
返回天津复校
1951年,因
国立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
两校校友不满对方单取用各自校名,遂组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校名虽然曾历经多次变迁,但最为人们熟知和常用的依然是“北洋大学”。
学科首创独树一帜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早专注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学,其开设的许多课程都是
中国工程教育史上的首创
例如:
电学课程
的传电力学、电报及电话学;
矿务学课程
的深奥金石学、深奥化学、矿务房演试、测量矿凿、矿务略兼机器工程学;
机器学课程
的深奥重学、材料热力学、绘机器图、机器房演示等课程,都是第一次引入中国,也是当时中国少有的专注于工科教学的大学!
师资优渥归国优才
北洋大学自1895年建校以来,因效法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师资多聘用外籍人士,且以美籍人士为主。首任美籍总教习(教务长)丁家立为北洋大学招聘了多名美籍教授到天津授课。
北洋大学早年的多位督办,如
唐绍仪
梁敦彦
梁如浩
蔡绍基
四人均是
中国留美幼童
教育背景,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同时广纳留学归国人才,如
李书田
魏寿昆
赵天麟
冯熙运
等,
赵天麟
冯熙运
蔡泽远
等北洋大学派遣的留学生曾先后担任北洋大学的校长。
科研一流成果丰富
1928年,由北洋工学院教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
李仪祉
发起,
黄河水利委员会
、国立北洋工学院和
河北工学院
共同建立了“
天津水工试验所
”,后更名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1935年,曾任北洋工学院院长的茅以升
主持修建
钱塘江大桥
,由于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紧缺,北洋工学院派遣师生现场支援。
天津复校后,北洋大学建立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化学工程5个研究所,水利工程系与华北水利工程总局重新建立了“
天津水力试验所
”,为此后华北地区
独流减河
官厅水库
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因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北洋大学曾被誉为“
科学建国的堡垒
”。
建筑遗存历史留影
现存的
北洋大学堂旧址
位于
天津市红桥区
光荣道2号北运河畔的
河北工业大学
校内,最初是西沽武库的旧址。1902年,直隶总督
袁世凯
将西沽武库划拨给北洋大学堂作为校舍,原西沽武库的八座军械库,其中二座改为教室,六座军械库改为学生宿舍。1903年,北洋大学堂迁至此处办学。
原北洋大学堂旧址现存建筑有团城、南楼、北楼。团城建于1930年左右,为砖木结构平房,青瓦坡顶,建筑外立面为青砖墙面,曾为北洋大学办公用房。
1929年3月,北洋大学堂最具规模的主楼毁于火灾
2015年5月,北洋大学堂旧址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北洋大学堂旧址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建国复校启用新名
1951年9月,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令,北洋大学与
河北工学院
(1903年2月创立)合并,为合并后的校名一事曾发生重大分歧,经
刘锡瑛
(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力争,始改称天津大学,校址设天津老城南之七里台。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
第一个近代学制
的产生,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
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