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从早到晚,有读者不断给我发来一条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国航一架编号B-2445的飞机,它正式退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架飞机的型号是波音747-400,1994年被引进,到今年已经飞了整整三十年,是目前国内资格最老的飞机,可谓一架名副其实的“长者”机。

老同志要退休,当然值得表示热烈的祝贺。但这看起来似乎也不算什么大新闻,跟传达室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一个地面的传达室,怎么就到航空界里来了呢?

但正如这个信息世界是由若干个茧房组成的,我这间房子里的小事,却可能是另外房子里的大事。

B-2445的退役,就是“飞友”们的一件大事。

可能有读者不太熟悉“飞友”这个称呼,我想,大约是飞机的“发烧友”吧。我不知道这个描述准确不准确,以及“飞友”是只限定于民航吗?是否包括军机?熟悉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区解释一下。

总之,我感觉他们非常熟悉飞机这一系列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他们熟悉各种飞机的型号、特征和技术优势,他们研究飞行的轨迹和日志,对各个航司的机队情况也十分了解。

他们酷爱飞机的模型,收集飞机的众多周边,许多人会专门去打卡某架飞机、某个航线,还会蹲守在机场的边缘拍摄飞机的起落,有的还配备了相当专业的研究工具和器材。

他们有自己社群,有“飞友”自己的KOL和自媒体,在社交平台上也相当活跃。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亚文化的一种,但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在这之前,我对“飞友”群体略有耳闻。一开始也感觉不理解,飞机令人着迷的点在哪里呢?

后来经过一位“飞友”的启发,我有点明白了:现代航空,是技术高度集成的产物,也是信息高度集成的产物。

凡是信息高度集成的东西,就是一门学问,就能供人研究,研究就能产生乐趣。

那位“飞友”同志还告诉我,他说波音747的总设计师曾说过一句话:最好的飞机,是人类思维和梦想的表达。

而波音747-400这个型号的飞机,在很多“飞友”眼中就是一代“最好的飞机”。

我昨天在微博、小红书这些平台上,看到B-2445退役的消息有大量的分享和点赞,还有许多“飞友”蹲守在它最后一趟的起落机场北京首都和成都双流,久久不愿离去。

当然B-2445资格老、很经典,但这些还不是它这么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架超长待机的飞机,过去几年时间里,屡屡传出它即将寿终正寝的消息,但每次都能成功续上时间。

为什么它的命运格外受关注?

因为它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曾是国家领导人专机队伍中的一员,在运行早期承担了许多专机任务,见证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譬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分乘三架专机抵达。一架是当时的钱其琛副总理领衔,一架是时任总理乘坐,而另一架则是由江主席乘坐。B-2445就是这次专机编队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查到《中国民航报》曾刊文详细描写过这次专机任务,其中细节写得很丰满,让人们对重大专机任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专机是29号从北京飞到深圳,次日再从深圳飞到香港的。深港两地飞行时间不过20分钟,但因任务重大,机组人员“比跨越太平洋还揪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了,B-2445也是同年江主席访美的座机。这趟访美行程长达九天,行程包括夏威夷、费城、华盛顿等地,B-2445起落多地,见证了中美“跨越太平洋”的这次握手。

我们知道1997年是个大年,大事多,要事多。所以别的不说,B-2445作为那个重要年份的“见证飞机”,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1世纪以后,B-2445投入普通民航客运中,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从东方到西方,西方哪个国家它没有飞过?它一样有很出色的表现。

譬如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他承担了撤侨任务,从寒冬的北京起飞,往返希腊克里特岛,接回了大量滞留在当地的同胞。

经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洗礼,一架飞机逐渐成为一件文物。尤其是当它还在运行的时候,就更是一件活的文物。

活的文物,再换个说法,就叫传奇。

一段历史最终远去的时刻,其实不在那些关键人物的逝去时,而在众多见证人、见证物的退场时。

正是这些“证人证物”,让走进时间的历史,还有那么一点鲜活的气息。当这些鲜活的气息散去的时候,才真的应该说:那就让我们好好告个别吧。

昨天,正在我大概了解完B-2445的前世今生时,一看时间,它很快就要降落在成都的双流机场,完成它最后一趟飞行。

这真是一个巧合。因为我住的地方,正好可以眺望到双流机场飞机的起落。天公作美,我坐在阳台上,能够看见如萤火虫一样缓缓下降的飞机。

在大约半小时时间里,有数架飞机落下,我无法确定哪架是B-2445,但其中有一架一定是。

这的确是一种好好告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