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53岁的陆女士是一名热爱生活的女性,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肺部感染打乱了她的生活。在经历两个月综合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救治之后,陆女士的病情有所缓解,但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的支持,而且长时间机械通气和镇静剂治疗后,陆女士又出现了ICU获得性衰弱的症状。于是,她来到位于松江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就诊。在重症康复科的医护团队综合康复治疗下,陆女士不仅恢复了稳定的身体状态,也实现了在康复机器人辅助下的短距离步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CU获得性衰弱是一种常见的ICU并发症,发生机制复杂,包括长时间的机械通气、高剂量或长时间的镇静剂、全身性感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其特征为急性发生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ICU获得性衰弱患者即使出院后,也可能面临长期的肌肉无力、功能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病情导致陆女士无法发声、全身无力,与周围的医护及家属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慢慢地还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今年6月,陆女士的家属经过多方打听,从老家慕名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的重症康复病房。重症康复科的医护团队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治疗模式,立即对陆女士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精准康复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主治医生卫玉洁牵头,重症康复科组成一个包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护士和社工的团队。治疗团队为陆女士确定了一个出院目标:6周拔除鼻饲管、气管套管,功能方面达到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短距离步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康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帮助陆女士降低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做到辅助步行。”卫玉洁说。

刚入院时,陆女士神经性肌肉无力,双臂支撑身体抬离床面时都在抖动,下肢力量更是弱到完全无法负重。但陆女士的意志力顽强,与医生配合程度很好,三周以后,她已经可以在物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下一步的目标是站立和步行,但由于她的下肢力量很弱,贸然站起来可能会导致关节的负重负担过大,不能控制平衡的话很可能会摔跤。“传统的重症康复早期活动训练可能会止步于此,”卫玉洁说,“但是养志康复医院引入的康复机器人能够帮患者恢复地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陆女士无法依靠自身独立站起,康复机器人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早期肌力不足时,就能够进行站立和步行,并且可以为重症患者提供很好的负重支持和平衡保护,让患者从坐位到站立再到步行,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重症患者步行的功能。陆女士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了坐站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仅6周后,她已经可以在框式助行器的辅助下自己站起,并能够短距离步行了。

同时,为预防陆女士因焦虑情绪及功能受限而出现谵妄情况,治疗团队尽早为她安排了相关介入,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开展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训练,保持良好的状态。治疗师们还结合陆女士喜爱花草的兴趣特点,在训练中引入手工制作花朵的娱乐活动以缓解她的焦虑情绪。“我状态越来越好,相信自己能尽快走出重症病房。”陆女士说。

文字:李天蔚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王红霞